close

艋 舺 龍 山 寺 

                                                                     

艋舺(今萬華)是台北市開發最早的地方,龍山寺是台北第一名剎,也是當地居民信仰、文化活動的中心。早年漢人前來臺灣開墾,須經過危險的臺灣海峽,及本地蠻煙瘴癘之地,俗諺「三在六亡一回頭」,環境十分險惡,為求神佑,多攜帶家鄉廟宇香火,以為庇護。清雍正初年( 1 7 2 3 ),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地搭建茅屋數棟,販賣蕃薯為生,當時平埔族人係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農產品與漢人交易,平埔族人稱獨木舟為艋舺,此為艋舺地名之由來。

據說以前有一個人把佩帶的觀音菩薩香火,遺掛在一棵大榕樹上,到了夜晚竟然發出光芒。更奇怪的是有求必應,非常靈驗。清乾隆三年( 1 7 3 8) ,三邑人士乃合資在那個地方興建龍山寺,並恭請家鄉晉江安海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來此奉祀。從西元一七三八年(清乾隆三年)開始,到一七四O年落成。第一次重修,嘉慶十九年(西元1814年) 六月五日 ,龍山寺建築毀於一場地震,第二次重修,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遭到颱風肆虐,山牆略有崩損再度整修。第三次重修,即民國八年時,棟樑皆遭蠹蝕之害,情況危岌,於西元1920年元月十八日正式動工,至四年後的 三月十二日 落成。二百多年來,龍山寺經過多次的修建,整個結構是完整「回」字形,在傳統的寺廟建築中,是一種非常尊貴的佈局(民國八年住持福智法師、董事長辜顯榮等有志人土倡議重修。禮聘閩南建築大師『大木匠師』王益順,他是惠安崇武溪底鄉人,細心規劃。『木刻家』楊秀興等和『石頭雕刻家』蔣細來、辛阿救、莊得發等來參與)

龍山寺的面積一仟八佰多坪,坐北朝南,為三進四合院之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物。自中軸由外而內,依續是山門、廟埕、前殿、中庭、大殿、後庭、後殿,兩旁有左右護院,又稱左右護龍或東廂西廂,上有鐘鼓樓。廟埕的左右兩邊設有淨心瀑布與噴泉水池,布局方正莊嚴。

艋舺龍山寺結合清代,日據與光復後的寺廟藝術,是台灣最華麗的廟宇。裝飾題材取吉祥寓意,古時教育不普及,百姓識字不多,匠師以雕刻、剪黏、彩繪等,呈現歷史傳說、忠孝節義的故事。演戲酬謝神明,教化百姓。

**山門又稱牌樓,係四柱三間歇山重簷式建築,門柱上刻有孫科所撰「龍象為佛門法力表徵杯度錫飛救世共宏菩薩願,山川萃員嶠人文盛美風淳俗厚化民深體聖賢心」石刻。

**廟埕鋪面,由長條花崗岩鋪成,石材取自當年移民渡海來台時,壓穩船艙用的「壓艙石」。台灣海峽又叫「黑水溝」,風浪很大,移民都用石板來壓穩船艙,以能安全渡海來台。

**淨心瀑布,淨心取自佛教大度經「人本無相,相由心生」,瀧水奔騰,飛泉澈清,朝登佛門,先淨其心,心靈淨化,悟道慧根,具足相好,莊嚴其身,意指入廟門鼻聞桂花香,耳聽流水聲,心境自然平靜下來,再參香禮佛,以表虔誠之心。此建築於 1 99 6 年由前董事長黃種煌先生創建。 

**前殿立面開間:開間是兩個可承重的柱子或牆身之間的距離。三川殿有五開間、龍虎廳各三開間,前殿總共十一開間,與一般五或七開間相較,是罕見的堂皇氣派。

**三川殿屋頂形式稱為「歇山」式。正脊裝飾以「剪粘」技法做成「雙龍護珠」。剪粘是以鉛線作骨、灰泥塑形,再剪下色彩鮮艷的陶片或玻璃片,黏在外表而成。內容為「八仙過海」。

**三川門為寺廟最重要的門,平時不供善男信女們進出,只有迎神賽會或有達官貴人蒞臨時打開表示隆重迎接之意,三川門為寺廟最重要的門,門前多裝飾相當繁複且華麗,並一定有一對龍柱,由於做為門面,都可顯出匠師的功力與用心。

**中門對聯:「龍舸度迷津發大慈雲只要眾生回首,山門開覺路入歡喜地更進十住安心」。由魏清德撰、康有為所書,首字嵌入廟名,並表達出佛寺渡人的特色。魏清德先生是日據時期著名詩人,祖籍是福建泉州府,他是台大醫學院第二任院長魏火曜院長的父親。

**銅鑄龍柱:是全台唯一的銅鑄龍柱,龍身朝下,龍頭碰到底部海浪又扭身昂首,力道十足。柱身上還有許多造型有趣、表情生動的「封神榜」人物,是難得的傑作,係洪坤福和李祿星作品。

**抱鼓石:以青斗石雕成穩定門柱的構件,為鼓破龍出雕刻去,左為「蒼龍教子」,右為「雙龍搶珠」,頗教育意義,下方雕有文官手持「旗、球、戟、磬」,表達「祈求吉慶」的心願,石鼓後雕刻「馬上見喜」,「封侯受祿」,讓您進廟門,滿載而歸。(蒼龍教子、有子傳)垂巾螭龍櫃臺腳

**正面牆堵分頂堵、身堵、腰堵、裙堵、櫃台腳,由花崗石與青斗石混合鑿組構而成,圖象生動型柔美,故事多出自三國演義和封神榜,並加以中國吉祥圖案裝飾,美不勝收,表現石雕彫琢各種藝術,舉凡線雕、透雕、浮雕、陰雕、淺浮雕等作品,比比皆是,門壁樑柱極盡精雕細琢之美,是台灣石雕藝術之最。

**石雕窗:內容取材自三國演義,以透雕法「內枝外葉」雕成。左窗由上到下的故事分別是:古城會、孫權決計破曹操、許褚裸身戰馬超,右窗亦有劉備赴甘露寺的故事。

**腰堵石雕:石雕窗下一幅窄窄的石雕,位置約在腰間,稱腰堵。這是以深浮雕法「剔地起突」,刻出博古架及花瓶等書房擺設,象徵平安吉祥。

**麒麟堵:麒麟是仁獸一邊跑一邊回望,顧盼留情,十分可愛。鳳凰、牡丹、麒麟象徵太平盛世、吉祥和瑞。麒麟能趨吉避邪。龍首、麋身、牛尾、馬足。

**網目斗栱:斗呈方或圓形,栱呈長條狀。網目斗栱是每兩組斗栱呈45度搭接,連成一片用來支撐屋頂,綿密如網、華麗耀眼有防震作用,是台灣寺廟首次出現的做法。

**樑枋彩繪:樑與枋都是簷下用來支撐屋頂的長條狀木材,常繪有濃麗的彩繪,題材以歷史故事或花鳥山水為主。(太白醉酒,王羲之愛鵝)

**木雕:除了有承重功能的樑枋、斗栱、吊筒等不可深雕,其它簷下木雕都極盡雕琢之能事,人物造型十分生動有趣。

**吊筒與豎材:吊筒又稱垂花,可支撐簷樑,常雕成吊籃或垂花;豎材位於吊筒外側,可遮飾榫接處,此處雕成「老子騎牛、麻姑獻壽」。

**八卦竹節窗:這組石窗是全台最精美,窗框為八卦形,窗櫺用石雕成竹節,並附有花卉。八卦代表吉祥,竹節代表平安(竹報平安),窗戶四週雕有四隻蝴蝶,「蝴」諧音「福」,「蝶」諧音「耋」,八十歲的長者稱耋,表示長壽之意。(七十歲的長者稱耄)

**龍門右石雕窗:螭虎團成的香爐中雕刻著戲曲故事,頗得「爐裡乾坤」妙趣。此處雕刻戲曲「繡襦記」中李亞仙,也有人認為是「孟麗君脫靴」,或「送銀燈」的才子佳人。

**龍門左石雕窗:香爐四周刻有仙童騎鶴,手執圓球或令旗,亦為「祈求吉慶」之意,香爐裡的故事是「呂布戲貂嬋」。

**櫃台腳:又稱「地牛」,即牆身底部的收頭,一般多雕成螭虎圖形,這裡雕成雙鯉魚,象徵「鯉魚躍龍門」,十分生動。

**龍門書卷石階:入口處的石階,做成向外打開的書卷形,含有歡迎訪客的意思,造型引人入勝。

**龍門對看堵石雕:左右相對的牆,稱對看堵,這裡以線雕法「水磨沈花」雕成,線條向內凹沈,圖案呈面狀卻仍有凹凸立體感,必須把鑿子磨的不利不鈍再刻,極費功夫。這裡邊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另一邊是「樵夫繫鞋」。動作逼真而有美感,是極上乘的作品。

**拱門:龍虎廳入口做成拱形,是受到西洋建築的影響。拱下的柱子尚附有柱節,做法別出心裁。

**前殿內門神:三川門上有金剛護法、四大天王六尊門神,兩位金剛護法繪於中門之上。兩旁的門上,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持琵琶(調)、南方增長天王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赤龍)(),及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持寶傘()。四大天王手中各自法器,象徵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三川藻井以不斷向中心集中的斗栱,交織成網狀的天花板,又叫「蜘蛛結網」。此藻井為八角形,斗栱滿佈彩繪,光燦奪目;承托藻井的象座及豎材,雕工精湛,十分可觀。

**郊商獻匾:高掛在左右的樑架上,有清代中期艋舺著名的商業組織「泉郊」和「北郊金萬利」的獻匾,可印證龍山寺在艋舺經濟上的中心地位。「郊」類似今天的商業公會組織,泉郊是對泉州貿易的團體,北郊則專做大陸北方港口貿易。

**後側龍柱:一對青斗石雕成的龍柱,龍身轉折盤繞、龍首氣勢雄健,是泉州溪底派匠師蔣細來的傑作,龍柱上彩繪金箔,顯示當時居民富裕的生活。

**觀音爐:中庭上置有一個大香爐,每日由義工擦拭得大放光明,爐上刻有四個荷蘭憨番抬爐。

**中殿在昭和二十年( 1 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全毀,戰後才修復。
**中殿屋頂形式:在有四面屋坡的屋頂上,再加一層屋頂,稱為「歇山重簷式」,是南方寺廟中最尊貴的作法。屋頂脊帶和飛簷由龍、鳳等吉祥動物造形,上層四個做成展翅飛起的鳳,下層四個做成昂首回望的龍,與飛鳳相對。裝飾以彩色玻璃瓷片剪粘和交趾陶,色彩瑰麗,堪稱台灣特有剪粘藝術之精華。

**中殿迴廊壁堵書法石刻:正殿四周由柱列撐起一圈通道,彷彿可以騎馬暢行,稱為「走馬廊」。外壁堵上滿佈書法石刻,草書狂放、隸書端雅,值得細賞,注意尋找,還有梁啟超的詩詞。四面走馬廊,共四十二根柱子構成,殿內屋頂螺旋藻井全斗拱築構而成,不用一釘一鐵,神龕雕工精細富麗堂皇,係名匠黃龜理的作品。

**中殿龍柱:中央兩根龍柱,柱身上下各盤一條龍,稱為「翻天覆地式」,旁邊透雕神兵神將,雕工精細繁複,龍柱下刻有鯉魚躍禹門。

**中殿花鳥柱:粗大的老梅樹盤繞柱身,枝枒間棲息小鳥,姿態各異。下有一隻大鳳凰,氣宇不凡,寓意「百鳥朝鳳」。

**中殿龍鳳柱:柱身有一龍一鳳,寓意「龍鳳呈祥」,旁邊遍佈人物坐騎,生動活潑。

**正殿左右各有一扇八卦窗,是兩位匠師的對場作品。由四角浮雕蝙蝠圍繞著八卦窗,有「賜福」之意。窗內再由四隻螭虎團成中央圓圈,刻畫著「麻姑獻瑞」,另一扇則是「松鶴仙翁」。

**正殿藻井:正殿內的大藻井是圓形,周圍以八個龍頭栱支撐,內部綿密的斗栱層層上升,呈順時鐘旋轉,技巧十分高妙, 1920年王益順設計藻井斗栱係順時針方向旋轉, 1954 年重修時卻成為現在的逆時針旋轉,有象徵人生輪迴昇華之佛教意涵。

**中殿神龕:係名匠黃龜理的作品,雕工十分精細,尤其四點金柱上之鰲魚是其代表作品。

**御路:在正殿月台下方,刻有雲龍御路,龍右手拿印,左手握寶珠,雲龍旁有鰲,鰲即狀元為新科狀元入廟必經之路。

**「慈暉遠蔭」光緒十年( 1884 ),中法戰爭發生,法軍侵占基隆獅球嶺,居民組織成義軍,即以龍山寺印,行文官署,協助擊退法軍,獲光緒帝賜「慈暉遠蔭」匾額乙面。

**釋迦牟尼佛塑像:表情慈悲莊嚴,是日治時出身艋舺的雕刻名家黃土水的作品,二次大戰時也遭炸毀,現物是 1 989年由行政院文建會以原模翻製五尊,其中一尊贈送龍山寺永遠保存。

**大殿又名圓通寶殿,主祀觀音佛祖。圓通取自佛家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之典故。
佛祖:
觀世音菩薩過去已成佛,佛號正法明如來;龍山寺的觀世音菩薩神像是由泉州晉江安海龍山寺恭請來台,二次大戰期間,正殿遭炮彈擊中,殿堂全毀,唯有此尊神像安然屹立於蓮花座上,信徒皆稱「佛祖顯靈」更加虔敬崇拜信仰。

大殿內並供奉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韋馱菩薩、迦藍菩薩、十八羅漢。

**左右護室:護室有連接動線的功能,內部作為服務處。屋脊平直,為「一條龍」式;高度最低,以凸顯中軸線上的殿堂。護室上建有華麗的鐘鼓樓,是龍山寺的特色。

*邊門壁堵:左邊是龍堵,龍首碩大威嚴,翻騰於雲紋之間;右邊是虎堵,猛虎瞪著誇張大眼,頭下尾上表示「猛虎下山」,這是 1920年保留至今的交趾陶作品,為洪坤福最著名的作品,具有歷史保存價值。

**後殿:後殿主祀媽祖,並供奉其他大小神明,以滿足民間各種需求。神明眾多,是龍山寺的特色之一。建築上文昌殿因火災燒毀在 1982年重建, 1997年媽祖殿、關帝殿因樑柱腐蝕重修, 1999年6月 30日完成。

**後殿人物柱:亦為泉州石匠所雕,柱名「郊遊紀趣圖」,其間人物百態千樣,騎馬、繫鞋、脫下斗笠、張口長嘯,動作逼真而輕鬆有趣,是極具特色的石柱,慢慢尋找,人生四暢也在裏面。

**後殿正背裝飾:屋頂正背係於民國八十六年重新以交趾陶片剪粘,除雙龍外,中間係財子壽剪粘,象徵廟內供奉道教神明。

**後殿神明:龍山寺後殿供奉道、儒教諸神明,媽祖廳神明擺設男左女右,後殿神明擺設左文右武,完全合乎禮制,各神明司掌不同,分工合作,香火鼎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鹿野苑藝文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