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漢 聖 弟 子 像

  羅漢是阿羅漢的簡稱,梵名(Arhat)。有殺賊、應供、無生的意思,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證最高的果位。羅漢者皆身心六根清淨,無明煩惱已斷(殺賊)。已了脫生死,證入涅槃(無生)。堪受諸人天尊敬供養(應供)。於壽命未盡前,仍住世間梵行少欲,戒德清淨,隨緣教化度眾。

  在中國寺院中常有十六羅漢、十八羅漢和五百羅漢。在唐代〔法住記〕載,謂佛陀臨涅槃時,囑付十六大阿羅漢,自延壽量,常住世間,遊化說法,作眾生福田,故佛寺叢林裡常雕塑羅漢像,供養者眾。此外,盛傳於世間之十八羅漢圖像,即於十六羅漢另加降龍、伏虎二尊者或加達摩禪師與布袋和尚等。而五百羅漢,通常是指佛陀在世時常隨教化的大比丘眾五百阿羅漢,或佛陀涅槃後,結集佛教經典的五百阿羅漢。

  羅漢為禪宗寺院主要之造像,羅漢像因無經典儀軌依據,會隨各時期的藝術家來創作表現。羅漢通常是剃髮出家的比丘形象,身著僧衣,簡樸清淨,優閒自在姿態,反映現實中清修梵行,睿智安祥的高僧德性。五代時高僧貫休大師,所繪的十六羅漢像姿態不拘,形骨奇特,胡貌梵相,曲盡其志,為羅漢畫像中之名作。

   
           
十六羅漢像優閒自在姿態

  據法住記所載,十六尊羅漢承佛敕命,永住世間守護正法。(1)賓頭盧跋羅墮闍、(2)迦諾迦伐蹉、(3)迦諾迦跋釐墮闍、(4)蘇頻陀、(5)諾矩羅、(6)跋陀羅、(7)迦理迦、(8)伐闍羅弗多羅、(9)戍博迦、(10)半託迦、(11)羅怙羅、(12)那伽犀那、(13)因揭陀、(14)伐那婆斯、(15)阿氏多、(16)注荼半託迦。

  釋迦牟尼佛有十大弟子協助弘法度眾,他們是:1.大迦葉頭陀第一,2.舍利弗智慧第一,3.目健連神通第一,4.須菩提解空第一,5.富樓那說法第一,6.迦旃延議論第一,7.阿那律天眼第一,8.優波離持律第一,9.阿難多聞第一,10.羅侯羅密行第一。

大迦葉尊者
  又稱摩訶迦葉,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出生於摩揭陀國王舍城近郊之婆羅門家。尊者於釋尊成道後第三年皈依為佛弟子,精進修行很快即證入阿羅漢境地。

  迦葉尊者,人格清高,常行頭陀嚴謹修行。故稱「頭陀第一」。深受釋尊敬重信賴,曾受佛陀分予半座禮遇。於釋尊涅槃後,他領導著佛教僧團於王舍城,召集五百阿羅漢(聖弟子),由阿難尊者誦出經文,優婆離誦出律典,完成佛教第一次經典結集,對佛教貢獻極大。

  迦葉尊者為禪宗第一祖,「拈花微笑」的典故,至今傳誦不絕。在中國佛寺造像中,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常安奉在釋尊像的身旁,成為「一佛二弟子」的莊嚴道場。迦葉尊者形象大多為年長的比丘形象,呈現出歷盡滄桑、嚴謹堅毅的求道風骨。

  拈華微笑:指釋尊拈花示眾,迦葉尊者因了悟而破顏微笑之典故。相傳有一次釋尊在靈鷲山為眾弟子說法,有大梵天王獻金色波羅花,以表敬意。釋尊默然不言,拈起金色波羅花向大眾示意,在場眾弟子俱不知釋尊用意,百思不解默然之際,唯獨大迦葉尊者破顏微笑。於是釋尊當眾宣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這樣迦葉尊者就成了與釋尊心心相印的傳法弟子。

          

迦 葉 尊 者
        



阿 難 尊 者
    

  


羅 漢 像



達摩祖師 明代 木雕 81公分

阿難尊者
  阿難全稱阿難陀。意為慶喜,係釋尊的堂弟。他聰慧博學善記憶,年青出家後二十餘年間為佛陀之常隨侍者。對佛陀所說佛法多能朗朗記誦,故譽為「多聞第一」。阿難尊者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滿月,眉目俊秀,行儀清淨,雖已出家卻常有婦女對他心儀好感,然尊者志操堅定,勤修梵行,終能廣結佛緣度化眾生。

  阿難尊者,於佛陀生前未能開悟,佛陀涅槃時悲而慟哭;後受大迦葉尊者教誡,發憤用功而開悟。於首次結集經典會中,被指為誦出經文者,對於佛法經典之傳持,功績極大。尊者溫和慈悲,佛陀之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欲入教團,尊者即再三請求佛陀終蒙許可,故對比丘尼教團之成立功勞至鉅。佛陀傳法予摩訶迦葉尊者,迦葉尊者再傳法予阿難尊者,故阿難尊者為付法藏之第二祖。在中國的佛教造像中,阿難尊者通常雕塑成五官俊秀、行儀端詳的年輕比丘。

達摩祖師像 
  達摩祖師是南印度人,是佛教道統相傳的第二十八代祖師,於梁武帝時從海路到廣州,梁武帝曾迎請至南京,後來再入少林寺闡揚佛法,為中土禪宗的初祖。此尊正襟倚座的達摩祖師造像,頭載風貌,身穿漢式衣袍,手持寶珠。其面容蒼老,眉鬚卷曲,表現出道行高深,剛毅而端祥的梵僧特質。此尊神韻刻劃細緻,流露出達摩具有深度智慧,武功高強的印度僧人威儀,歷盡蒼桑,遠渡來華,弘傳佛法的道心。


六祖襌師 北宋 銅 高172公分 廣東六榕寺



鑑真大和尚 唐代 高80公分 奈良唐招提寺藏


玄奘大師取經圖
 
  鑑真和尚,俗姓渟于,唐代揚州人,是律學大師。為弘揚佛法,雖雙目失明,帶弟子、佛經、佛像、法物,歷經六次東渡,千辛萬苦到達日本。對日本的佛教、醫學、建築、雕塑等有重要貢獻。

  此尊夾紵漆胎像,是鑑真弟子忍基等,按其真容恭製。和尚容貌,飽經風霜,雙眼失明微閤,身穿袈裟,雙手禪定印,席地盤膝端坐,神情堅毅安祥,呈現出禪定時澄澈空明的心境,為形、神兼備的藝術傑作。鑑真和尚弘法精神令人敬仰而夾紵漆像稀少,是日本的國寶。

六祖大師坐像 
  六祖即慧能,禪宗第六代祖師。廣東新興人,俗姓盧。幼喪父,家貧事母。偶聞誦金剛經,萌出家之志,遂投五祖弘忍座下,並嗣其法,後於韶陽曹溪寶林寺樹立法幢,大弘禪宗頓悟之旨,為達摩祖師入東土後之第六代祖師,世稱六祖大師。

  六祖大師跏趺坐,雙手疊至膝上,呈禪定姿態。臉容瘦削蒼勁,彎眉垂目,腮部的皺紋和胸肋骨歷歷可見,是一老年僧人的形象。法衣華美,衣褶和紋飾的製作均很精麗。銅像係寺僧於端拱二年所造,這是北宋銅造像中的佳作。

玄奘大師取經圖
  大師生於隋文帝仁壽二年(西元六0一年)。河南陳留人,俗姓陳氏,幼年聰慧好學,在十三歲那年,到洛陽淨土寺出家,誦習經典。二十歲受具足戒之後到處參訪善知識,發現眾師所說,與經典頗有歧異,乃發願到天竺研究,以解其惑。大師經過跋山涉水,迭遭災難而不灰心。曾經誓言:“寧向西天一步死,不退東土一步生。”這種為法忘軀的精神,終於到達了天竺的佛教大學(那爛陀寺)拜戒賢論師為師,大師在天竺留學十二年,成為中國留學生的祖師。取回珍貴的法寶、六百五十七部梵文聖典。甚得唐太宗的敬重,並於建長安譯經院,為後世留下彌足珍貴、開啟大覺智慧之漢譯寶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鹿野苑藝文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