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印尼婆羅浮圖朝聖之旅心得

 林俊臣 2012.11. 3

看著從印尼參訪所拍攝超過 7 00張的相片,回顧今年10 6 日至11日參加台北市鹿野苑藝文學會舉辦的「印尼日惹、泗水5+1日遊」,無疑是一趟收穫非常豐碩的知性之旅。這是我第5度參加該學會舉辦的國外參訪活動,行程的內容安排仍維持其一貫的高水準,由吳 文成 老師擔任團長親自領軍,更是品質的保證。同行的夥伴有一半以上是前幾次同遊的舊識,因此倍感親切,彷彿是參加一個大家庭的聚會,氣氛非常和樂融洽。能與一群「友直、友諒、友多聞」的同行善友出遊,真是人生一大樂事。

本次的行程充滿令人驚呼的亮點,在日惹的婆羅浮圖與普蘭巴那寺廟都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而在泗水的婆羅摩火山是世界百大旅遊必玩之地,還有泗水的清真寺以及野生動物園也都是不容錯過的景點,皆為此次行程參訪的重點,內容非常精彩、美不勝收,在旅途中經常可看到令人讚嘆不已的景物。其中最令身為佛弟子的我感受深刻且難以忘懷的景點,當屬與中國的萬里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和柬埔寨的吳哥窟並稱為「古代東方四大奇跡」的婆羅浮圖。本次的行程也將婆羅浮圖列為重點中的重點,決定用一整天的時間仔細欣賞其建築及雕刻之美,並讓大家以朝聖者的心情走進佛塔之中,領受佛陀藉由這座佛塔所要傳送給我們的法義。

婆羅浮圖是一座位於印尼中爪哇省日惹市西北 4 0公里Kedu平原上的佛塔遺跡,興建於西元9世紀,是當時世上最大型的佛教建築物。2012 6 月底也被金氏世界紀錄大全確認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佛塔。婆羅浮圖和其它同類的建築有很大的差異,它被建於一座海拔2 6 5的岩石山上;周圍是乾涸的湖床,塔的底部高出湖床15。由於它的實心結構和類似金字塔的造型,人們起初認為婆羅浮圖是一座舍利塔,而不是廟宇,其實「婆羅浮圖」這個名字的原意就是「山頂的佛寺」。舍利塔的目的是供奉佛陀,有時也僅僅是一種虔誠的標誌,而廟宇則是在房屋中供奉佛菩薩的聖像,並且給信徒參觀朝拜。然而從婆羅浮圖的精心設計和建造來看,它事實上也是一座廟宇。10 7 日早上當遊覽車緩緩開進婆羅浮圖園區,第一眼看到聳立於小山丘上的佛塔時,便被它龐大的形體所震攝,果真是名不虛傳!
 

婆羅浮圖塔基呈正方形,塔底寬度約120公尺,塔身共有 6 層正方形石台,愈往上層走,其方形石台愈小,四周設有迴廊,兩側壁面上佈滿各種浮雕。在 6 層方形石台的頂部,尚有 3 層的圓形石台,圓台上有 7 2座內置坐佛的小佛塔環立,圍繞著大佛塔。覆缽形的大佛塔處在最上層的正中央,其直徑1 6 公尺,高 3 5公尺,氣勢雄偉。根據專家的研究,方形石台部分屬於爪哇式的建築,而圓形石台部分則屬於印度式的建築。在方形石台與圓形石台的各面中央都有階梯可通往最中央的大佛塔。婆羅浮圖的台階和迴廊引導信徒們拾級而上,直至頂層。每一層都代表著修鍊的一個境界,台階則象徵成佛的菩提道次第,引領修行者走上解脫成佛的殊勝果位。望著婆羅浮圖碩大且意涵豐富的建築格局,也使我想起日常老和尚的法語:「在可上可下的時候,你一定要選擇可上的那一步。」,往增上生道邁進。
 

婆羅浮圖是以密教大乘佛法的「金剛界曼陀羅」為建築架構,凸顯出密教大乘佛法之世界觀及解脫觀。在佛教的世界觀裡:把凡夫(六道眾生)所處的輪迴世界,稱作「三界」,即是欲界、色界及無色界。從佛教的解脫觀而言:位於頂端的大佛塔,是表徵佛陀所證悟的解脫聖境--超越涅槃的空性。佛塔的三個部分代表著通往佛教大千世界的三個修鍊境界,即:塔基代表欲界,五層的方形塔身代表色界,而三層圓形的塔頂和主圓塔代表無色界。欲界、色界為細緻裝飾的方形石台,在無色界則演化為毫無裝飾的圓形石台,象徵著人們從拘泥於色相的欲界、色界過渡到無色界。

信徒們的朝拜路線裝飾著象徵佛教大千世界的各種圖案,整座婆羅浮圖共有2, 6 7 2個石壁浮雕,其中1 4 6 0塊敘事浮雕、1112塊裝飾浮雕,覆蓋了建築的立面和迴廊,有如鑲在牆面上的珠寶,使婆羅浮圖增色不少。浮雕的總面積達2500平方米,分布於塔身和隱藏的塔基。最底層塔基牆上之浮雕,描繪眾生依業受報,輪迴苦海的因果故事;從第一層至第二層下半部的浮雕,述說釋迦牟尼佛的生平故事及《佛本生經》釋迦牟尼佛因地修菩薩道的感人故事; 從第二層上半部至第四層的浮雕,描述《華嚴經》善財童子為學習大乘的菩薩道,參訪了5 3 位大善知識的過程,以及善財童子最後參訪了普賢菩薩,修學了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而悟入法界。這即是普賢菩薩所嚮往的毗盧遮那佛之清淨法身功德,即密乘佛教中毗盧遮那佛的金剛界。

當我漫步於迴廊一面繞塔一面欣賞浮雕時,覺得這些敘事浮雕的安排真是用心良苦,對進入佛塔朝聖的修行者有很大的啟發作用。正如塔基是整個佛塔的根基,在最底層迴廊展示因果故事之浮雕,就是在宣說如是因感如是果的業果道理,正是整個佛法的根基。造善因必得善果、造惡因必得惡果,一個深信業果的佛弟子,一定能做到如《釋迦佛讚》所說的「諸惡連一小罪皆莫作,眾善悉數圓滿盡奉行,自心己意時時遍調伏,如是佛陀教法精勤修」。而第一層至第二層下半部講述釋迦牟尼佛生平故事及因地修菩薩道感人故事的浮雕,讓修行者更加崇仰佛的功德,並生起至心虔誠皈依三寶之心,希求學習釋迦牟尼佛的出離成道。至於第二層上半部至第四層善財童子5 3 參的浮雕,更道出「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讀萬卷書,不如走千里路」等先賢所強調力行實踐的重要性。但探求、實踐真理的第一步,應以智慧為首要具備條件,否則盲修瞎練、妄作聖解,如何成就?因此在《華嚴經‧入法界品》文殊菩薩諄諄教誨善財童子說:「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緣,是故於此勿生疲厭。」;宗喀巴師也在《菩提道次第廣論》提出以「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作為修行的主軸,凡此皆顯示親近善知識並依教奉行的重要性。最後描寫善財童子參訪普賢菩薩的浮雕,安排普賢菩薩在最後現身,則說明一切佛道都必須以願行的實踐才稱得上圓滿,若能圓滿普賢行願,則能三際一如、當下證道。

此外有50 4 尊黑岩佛像配置在信徒們的朝拜路線上:圍繞在第一至五層四方形石台的石壁上,每隔一定的間距便有開口向外的佛龕,其內安置有石造佛像。其中塔基石壁上每面有2 6 尊,四面共10 4 尊,第一層迴廊石壁也是同樣的數目,第二層迴廊每面22尊,四面共88尊,第三層迴廊每面18尊,四面共 7 2尊,第四層迴廊每面1 6 尊,四面共 6 4 尊,總計有 4 3 2 。由塔基至第三層迴廊的石壁佛龕中佛像,東面為阿閦佛,手結觸地印,又稱降魔印,表降伏眾魔之印契;南面為寶生佛,手結與願印,此印表諸佛等施眾生的慈悲,能令眾生圓滿一切諸樂;西面為阿彌陀佛佛,手結法界定印,表入禪定之印;北面為不空成就佛,手結施無畏印,象徵如來的勝力,能施與一切眾生安樂無畏之印;第四層迴廊東南西北四面石壁佛龕中的 6 4 尊佛像,則皆為毘盧遮那佛,手結法身說法印,即有說法後得到智慧的作用,眾生依此可得到吉祥。由五佛不同手印配合五方向,符合密教大乘佛法的「金剛界曼陀羅」的建築架構。當我沿著迴廊朝拜時,是走入真實的立體壇城之中,接受五方佛的加持,有一種不可思議的美妙感覺。諸佛菩薩所現的手印,象徵諸佛菩薩特別的願力與因緣,也期勉自己能發起如同諸佛菩薩所發的悲心大願,精進用功,於日用中落實,利益我們周遭的一切有情。

六層的方形石台上另有三層圓形石台,這三層圓形石台的外圍並沒有環繞的石壁,基台部份也沒有雕刻,只有鐘型的佛塔在每一圈圓形石台上等距離的配置著,塔中有一尊高約1. 3 公尺高的石佛坐像,皆為釋迦牟尼佛,手結轉法輪印,此印表以法輪摧破煩惱,使身心清淨。第七層的圓形石台上有 3 2個鐘型佛塔,第八層有2 4 個,第九層有1 6 個,共計有 7 2個鐘型佛塔。

有趣的是第七及第八層的鐘型佛塔外觀有菱形的鏤空圖案,而第九層的鐘型佛塔則為方形的鏤空圖案,根據當地專業導覽的解說,因為方形呈現較菱形穩定的狀態,故以此表徵第九層的禪定境界較第七及第八層更為深入且平穩。
 

另外鐘型佛塔及其上的立方體及石柱,分別代表修行者在此境界已出離世間,不再使用的缽、摺疊好的衣服及拐杖,完全棄捨現世安樂,進入正定的境界。此時妄念不生,心注一境,氣息微細或停止,次第產生「樂」、「明」、「無念」的境界,身心輕安自在,智慧自然生長。修行人憑藉定力願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生起菩提心,發揮般若慧觀,則圓滿佛性將豁然顯露,進昇中央最上層的大佛塔,成就無上佛果。 

本次婆羅浮圖行程安排的時間非常充裕,加上行前說 明會吳 老 師及鄭 老師提供詳盡的說明與參考資料,以及當天下午又請當地專業導覽解說,使我對這座佛塔倍感熟悉和親切,也能稍微領略其中所流露出來的一些法義。佛塔代表佛陀的法身,佛塔每個部分都揭示成佛之道,走進這座金剛界的立體壇城,有如走進佛陀的懷抱,也有如走進開顯成佛之道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之中,感覺非常殊勝。順著階梯登上一層又一層的佛塔,並於每一層都沿著裝飾精美浮雕的迴廊右旋繞塔,又可獲得《右繞佛塔功德經》所述的各種利益,不但能免於墮入惡趣中,且能值遇佛法,開啟自己本具的佛性。此次婆羅浮圖朝聖之旅,讓我親眼見證佛法曾於中爪哇島盛極一時,所留下光芒耀眼的里程碑。在法喜充滿之餘,以清淨虔誠的恭敬心回向:「願一切有情成就佛塔所表徵的佛陀之一切種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鹿野苑藝文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