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教藝術欣賞之淺見

                                                                                                      學員 黃正忠  

佛教藝術是直接將蘊涵著微妙、圓融的佛教義理,轉化成具象的藝術表現,達到宣傳教義、弘揚佛法的目的。並且使信眾在欣賞佛教藝術中,潛移默化,領悟佛法的真諦。所以,佛教藝術是一種權巧方便,將佛菩薩的智慧與慈悲,藉著各種優美的造像藝術來傳遞。其價值超越一般藝術之上,具有「無言說法」的意義,也更耐人尋味。  

縱觀佛教的傳佈,自印度開始,遍及尼泊爾、中國、日本、東南亞地區,皆留下珍貴的佛教藝術作品。所以,佛教藝術,不只是當作單純的藝術品欣賞,也富有豐富的歷史意義與生命哲理。千古以來,閃耀著永恆的光輝,成就了燦爛的佛教藝術,並成為世界各大博物館珍藏的文化瑰寶。  

台北市鹿野苑藝文學會推廣佛教藝術,不遺餘力。其中最重要的舵手─吳老師,更是無私無我的付出,令人感佩。本人有幸親聆受教,獲益良多。在「佛像莊嚴之美」的課程裡,開宗明義指出,本課程的目標;一方面認識佛像的名稱及歷史文化背景,逐漸帶領欣賞莊嚴的法相之美。另方面,導入佛教的智慧與慈悲,讓信仰與美學結合,欣賞佛教藝術成為一種無上的心靈饗宴,進而落實在終身學習中。基於上述的學習目標,在學習過程中,試擬三個層次:主學習、輔學習、副學習來闡述。由外而內,從有相到無相、有住到無住,開權顯實,並融入個人的日常生活,淨化心靈、提升生活品質。

 

下面以「欣賞佛菩薩像,要從『心』開始」為主軸,說明三個層次:  

1.      主學習:學習範圍先以外在的形象為主,欣賞特徵、比較異同等。或從時間、空間上來搜尋佛菩薩像的歷史、文化背景等。它是有相、有住的學習。  

2.      輔學習:以深入經藏、學習經典義理為目標。在學佛三要「信」、「解」、「行」中的「解」,就是研讀經典、求取智慧,以期達到心無住相、空有不二,用心體悟亙古彌新的宇宙人生真理。 

3.      副學習:這項學習包括提升個人品德、情操與生命意義。是藉著對佛菩薩的認識與了解,而產生慕道之心,進而內化成個人的品格涵養。

 

要達成這三個學習目標,還必須具備四心,才能功德圓滿。是那四種心呢?即是寧靜心、融入心、歡喜心、感恩心。茲分述於後:  

1.      寧靜心:懷著一顆寧靜的心,先從佛、菩薩像的外表形象來欣賞。如佛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從表相上可看出一些端倪。又從其服飾、特徵及不同的手印、坐騎或手中的持物等等,都暗藏著種種密碼。當你仔細欣賞佛像時,心自然會慢慢沉澱下來,眼前的佛像彷彿在與你對話,更能感受其莊嚴之美。  

2.      融入心:面對各式各樣的佛菩薩像,要能融入其歷史、人文背景。如印度笈多王朝的造像藝術是融合貴霜王朝的键陀羅與秣菟羅的造像型式。又如北魏早期,反映出遊牧民族粗獷之風;到北魏孝文帝漢化後,轉為秀骨清像;而到晚期則流露出瀟灑飄逸的文人氣質。至於北齊佛像,袈裟多簡潔貼身,如曹衣出水。這種種變化說明不同時空背景,會塑造不同風格的佛像。在欣賞的當下,可增廣我們的見聞、豐富我們的人文知識。  

3.      歡喜心:以一顆歡喜的心,欣賞佛菩薩像,會特別感應到佛菩薩的神韻。當你仔細端詳,彷彿看到佛菩薩在對我們微笑,又像在與我們閒話家常或傾聽我們的心事,是那麼的慈祥動人、溫柔又親切。時常觀賞佛像,薰習日久,我們的心也更柔和了。 

4.      感恩心:要心存感恩,感謝古代多少沒沒無聞胼手胝足的匠師們,為我們創作了這麼多寶貴的佛教藝術,也使得佛教得以永續流傳。「佛在世時我沉淪、佛滅度後我出生。」雖無緣與佛同世,但能見到這麼多珍貴的佛像,仍然是三生有幸,何況「見佛如面佛」,怎能不感恩呢? 


    當欣賞佛教藝術時,若能四種心兼備,則內外一片清淨祥和,了無妄念,彷彿人間淨土現前,法喜充滿。 

佛教是一種積極理性的生活方式,諸佛菩薩的慈心悲願,在在令人感動,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時時提醒自己以佛、法、僧為生命的依歸,學習佛菩薩的慈悲與智慧,信、解、行並重。願所有愛好佛教藝術的朋友,都能由心出發,福慧增長,共成佛道。(不揣淺陋,尚祈各方賢達多所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鹿野苑藝文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