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山東宗教人文古蹟參學之旅心得分享

     此行山東宗教人文古蹟參學之旅,雖是匆匆七日之旅,卻是留下令人讚嘆不已的回憶與意猶未盡還想再去的念頭。雖有受時間限制,除了無法對許多文物、遺跡及佛教石窟與佛像造像仔細觀賞外,尚有好多地方文物與景點無法親至遊覽、欣賞,僅能遙祭憑弔。

    行前,雖已對將至的景點與文物做些功課與了解,但是到了之後,發現還是遠遠不足。中國山川文物的浩瀚,不僅博大精深,更是讓人接近之後如癡如醉;吳老師悠遊在佛教藝術學海中逾廿年不能抽離、跳脫,仍是執著、喜悅,我想我是可以體會的。

    這次行程最大特色是參訪山東儒釋道三教的文化古蹟,我對此行重點行程及個人感興趣之處,做些描述與心得分享:


▓ 千佛山(興國禪寺與摩崖石刻)
  

    興國禪寺不在行前資訊內,原本有些失落,到了山東第一站即是到此,讓我驚喜興奮。興國禪寺座落於千佛山的山腰,山門是入寺大門,有一對很有名的對聯:「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是我來此非看不可的一個景點,非常喜歡它。上方為鼓樓和鐘樓,一入內有供奉彌勒佛的天王殿和供奉釋迦牟尼佛的大雄寶殿,而兩側分別是觀音殿、玉佛殿、袓堂和禪堂。其中觀音殿殿門對聯「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正是我來山東之前,恰巧一位師兄家中佛堂供奉觀世音菩薩,兩側對聯正是選用此句,只是"千處祈求千處應"不知用"應"好?還是用"現"好?詢問於我,許是觀世音菩薩感應示現,我就直接拍照Email給師兄,任務圓滿交差。禪寺上方有一座藏經樓「對華亭」。右側千佛崖則存有隋代開皇年間的石壁雕塑佛像,共有九窟餘 1 3 0多尊佛菩薩像,距今有 1 4 00年的歷史,是楊堅稱帝為王時,為了懷念信奉佛教的母親而建。  

    現存開放參觀的洞窟有龍泉洞和極樂洞,龍泉洞洞內有一口 兩公尺 深的潭水,提供寺內佛僧的生活飲用;而左側極樂洞則是供奉著西方三聖像,主佛「阿彌陀佛」及立於兩側的觀世音菩薩像及大勢至菩薩像,是整座摩崖石刻的精華。唐朝貞觀年間經過信徒們的一番修改,將千佛寺改名為興國禪寺,代表著「國家興盛,寺院昌盛」的深遠涵義。


▓ 神通寺、四門塔
  

    神通寺相傳最初立寺於東晉,高僧竺僧朗東來泰山弘法,創設道場,初名朗公寺,到了隋代,隋文帝因得神通感應,遂改名神通寺,是山東佛教的大本山。雖然,千年風雨斑駁了寺院的輝煌壯麗,但至今遺存的古塔舊碑、摩崖造像等等,卻依然煥發著熠熠光彩,成為人們流連忘返的遊覽勝地。
 

    其中坐落於神通寺遺址東南的四門塔,是附近碩果僅存的隋代建築,建于隋大業七年,是中國現存最古之單層佛塔。塔身是用大塊青石築成,平面作正方形,四面各有一半圓形拱門,故稱“四門塔”。塔內供奉四尊佛像(東方阿閦佛、西方無量壽佛、南方寶生佛、北方微妙聲佛),線條流暢,刀法遒勁,寶相莊嚴,其中東方的阿閦佛頭不幸於 1 99 6 年遭遇鋸砍而失竊,但是古佛有靈,很幸運的在2002 6 月被法鼓山的護法弟子收購,並捐獻給聖嚴法師,法師基於古物復原的慈悲心,而將佛頭於當年的 1 2月送返原地。成就了2 1 世紀海峽兩岸攜手釀造的一大佛教盛事。這次能來此見證當年的歷程,似乎也一起分享了那份喜悅。  

▓ 靈岩寺  

    靈岩寺是一歷史悠久的古代建築群。千佛殿是寺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規模較大的建築。殿中正中置長方形的須彌座,座上有大佛三尊,中為毗盧遮那佛(法身佛),東側為藥師佛,西側為阿彌陀佛。殿內四壁台座上置四十尊羅漢泥塑,周壁上下個有無數高約 三十公分 的小木雕佛,故曰千佛殿。四十尊泥塑彩繪羅漢塑像大多為宋代塑造,分列在殿四壁基台上,皆坐像。塑造技法工藝精湛,身體比例相稱,動靜變化各有特徵,喜怒哀樂神態逼真,且無一雷同。梁啟超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當真是實至名歸。
  

    在靈岩寺西北坡有辟支塔,建於北宋,塔身磚砌,八角九級,高約五十餘米,遠望立於叢林之中,甚為壯觀。此寺的西崖墓塔林立,是靈岩寺歷代主持高僧之墓塔,共有 1 6 0餘座,自唐宋元明至清代都有遺存,顯現不同朝代的風格與特徵,這完整的塔林,在大陸各地也是少有的;其中年代最早的是慧崇塔。塔林中塔墓型式多變,有圓形、方形、長方形等。墓塔一般是由塔座、塔身、塔剎組成。塔座有方形或圓形,也有做成須彌座式的。塔身一般較高大,有長方形、圓形及鐘形,上刻祖師僧之名和年號。塔頂多為長方形覆缽及圓形相輪,上置寶瓶或相輪式寶尖。身置於塔林中,彷彿得以與歷代高僧祖師在超越時空中學習修行三昧及佛法開示,令人法喜充滿。
 

    寺內尚有許多古建築及園林,保存都很完整,未遭到一些人為破壞。寺內至山巔沿途可見歷代名人歌詠靈岩寺的碑刻或摩崖等,讓人目不暇給,最後在聲聲催促中,終究得依依不捨離開這令人眷戀的清幽勝境。


▓ 曲阜(三孔:孔廟、孔林、孔府)

    曲阜,一座因孔子而揚名海內外的東方聖城,一座因儒家思想而澤被後世的歷史名城。在這裏你可追尋中國遠古時期三皇五帝的足跡,也可領略在漫長歷史長河中對中國文化影響的悠遠與深長。所謂曲阜三孔包括孔廟、孔林、孔府。 1 99 4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孔子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學說,不僅在中國歷史上發揮過積極作用,成為中國兩千年來帝王所尊奉的治國之本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而且在國際上也有廣泛的影響,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歷史上宋人更是發出了"大哉孔子!孔子之前無孔子,孔子之後更無孔子"的由衷讚嘆!有人說,不知孔子,不可謂知中國;不到曲阜,又焉能知孔子。所以我來了!

    孔廟是專門祭祀孔子的禮制性廟宇,在歷史上,孔廟曾多達2000餘座,現在大陸保存較好的孔廟還有數百座,其中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 1 9處。另外現存分布世界各地的海外孔廟至少也有百座以上;孔廟可說是名副其實的世界性廟宇,曲阜孔廟是所有孔廟的祖廟。它占地 1 4 萬平方米,前後九進院落,房屋 4 6 6 間,有歷代珍貴碑刻 1 000餘塊,是大陸現存最重要的古建築群之一,也是弘揚孔子文化的大本營。(此次也利用難得到此一遊機會,購買重要書法碑帖幾帖,回家好好欣賞與臨摹一番。)
 

    孔林原名「至聖林」,是孔子及其後裔的家族墓地。占地200公頃,墓葬 1 0萬餘座,有漢代以來的歷代碑刻約5000.。古柏森森,墓葬累累,碑碣如林,宛如一座露天博物館,是中國兩千多年墓葬史的縮影,其延續時間之久遠,現存規模之宏大,堪稱世界第一家族墓地。

    孔府即「衍聖公府」,是孔子嫡長孫的府衙,孔廟的東側。歷代王朝尊孔,澤及孔子後裔,使孔府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延續時間最長的貴族世家。 

▓ 泰山(泰山封禪、摩崖石刻)

    泰山為我國五岳之東岳,自古享有"五岳獨尊"的美譽。其魅力不僅在于雄、奇、險、秀的自然景觀,更在于她得天獨厚、絕無僅有的人文景觀,封建帝王的封禪,文人騷客的遊覽,以及宗教的活動和民間的傳說。 1 98 7 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名錄。 


一、泰山封禪-國家統一,天下太平的象徵

    一座自然山岳,受到文明大國的歷代最高統治者-帝王親臨封禪祭祀,且延續數千年,串接整個封建社會,這是世界歷史中獨一無二的一種精神文化現象。

    什麼是封禪?封禪是一種祭祀活動。據唐代張守節注釋【史記・封禪書】中說明:"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五經通義】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何?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予天,報群神之功。"張守節的解釋,說明兩件事:一是封禪的方式,在泰山上祭天和在泰山下小山上祭地;二是封禪的目的"報天之功"、"報地之功"。他引用【五經通義】"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予天,報群神之功。"是他封禪目地論的證據。

     什麼要封禪呢?當歷史進入封建社會之後,帝王封禪活動染上了非 常濃厚 君權神授的色彩,統治地位需要借神權來鞏固政權。班固於【白虎通】指出:"王者易姓受命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禪,以告太平也。所以必于泰山何?萬物交代之處。必于其上何?因高告高,順其類也,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禪梁甫(即梁父山,泰山附近一個小山)之山基,廣厚也;刻石記號者,著己之功蹟以自救也。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報天,附梁甫之址以報地。"這段文字意思,帝王封禪必需具備二個條件。其一,統一國家後,即改朝換代後,來泰山封禪,以正"名分";其二,國家興盛之時,也來泰山封禪,以示"太平"。因此,"惟泰山為天子親至"的封禪活動,成為中國歷史上各代帝王競相舉行的大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 據【史記】載,在秦以前有七十二帝封禪之說,不過具體有文字記載到泰山祭祀封禪的古代部落領袖和帝王有無懷氏、伏羲氏、神農、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等十二位,不足七十二位,不過我想知道就可以了。而在秦以後在泰山之上留下可考的封建王朝七個(秦、西漢、東漢、隋、唐、宋、清)中十三個帝王、皇后(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則天皇后、唐玄宗、宋真宗、清康熙帝、清乾隆帝)的足跡。

二、泰山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就是在山崖上刻出圖畫或文字。這類的石刻在泰山及其周圍留存遺跡非常多,著名的刻於北朝時期的經石峪《金剛經》,經文刻在約 三千平方米 的大石坪上,隸書,原有2500多字,現尚存 1 0 6 7 個。字大達半米,筆力剛健有力,歷代尊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寶,原本嚮往此行能看到,可惜未能如願。

此外還有在岱頂大觀峰崖壁上立于唐玄宗開元十四年由唐玄宗御書的《紀泰山銘》摩崖石刻及其他文人名士等留下的題詠石刻數量眾多,則是有幸親自目睹欣賞,令人甚為愉快喜悅。 


▓ 青州佛教造像(山東博物館、青州博物館)
 

    有關此次山東之行的主軸,觀看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的行程,主要集中在山東博物館及青州博物館二處,龍興寺窖藏出土佛像及各時期青州佛像造像主要集中這二處保管與展出。山東博物館看展,吳老師請到 劉鳳 君教授陪同為我們講解,青州博物館看展則請到前館長 夏名采 先生為我們講解說明,甚為殊勝難得。我則融合行前準備與看展心得及回來再做功課,做個整理來與大家分享。 

    地理上,依據【尚書・禹貢】青州為中國古代九州之一(冀、袞、青、徐、揚、荊、豫、梁、雍。),泛指今天山東濟南、青州、登州、萊州等地,並有遼寧遼河以東之地,涵蓋區域範圍甚廣。 

    歷史上,青州地位在佛教發展也甚具重要性。南北朝時期青州,是山東地區首要之邑,也是當地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藝術核心,影響勢力及於整個山東半島區域。據史書記載,東晉高僧法顯,西行求法攜大量經卷回國,從獅子國(今斯里蘭卡),經海路回國,在青州上岸,曾在青州龍興寺整理佛經,居住約有一年。日本圓仁和尚在唐開成五年時,入唐求法途中,曾在青州龍興寺留學旅居過。 同時青州也是佛教發展史上佛教東傳韓國、日本的窗口之一。 

    青州龍興寺約始建於北魏時期。據清光緒《益都縣圖志》龍興寺條記載:「寺中舊有宋碑,金人刻其陰曰:宋元嘉二年(四二五年)但呼佛堂。北齊武平四年(五七二年),賜額南陽寺。隋開皇元年(五八一年)改曰長樂,又曰道藏。則天天授元年(六九○年)改名大雲。開元十八年(七三○年)始號龍興。宋元以來,代為名剎。明洪武拓地建齊藩,寺址遂淹。」由此可知,龍興寺從始建到遭毀,有近千年的歷史。 1 99 6 1 0 7 在山東青州市博物館南側相鄰的一所學校建築工地,發現龍興寺遺址所屬的一的處大型佛教造像窖藏坑,出土各類造像 4 00餘尊。出土佛像種類有 7 種: 1 .石灰石造像,約占石製造像的95%以上。2.漢白玉造像,數量較少,但刻製較精。 3 .花崗岩造像,數量較少,刻製較精。 4 .陶造像,數量極少。5.鐵造像,數量極少。 6 .泥塑造像,因掩埋及保存差,難於清理出土。 7 .木質造像數量極少,且木質已朽。 

    龍興寺窖藏佛像燬損原因探討,各方看法有二:一是宋金戰爭六次交戰的結果:二是禍起「法難」中的滅佛事件。青州風格佛教造像的形成,約於北魏正光( 520525) 前後。此一時期金銅佛像繼續流行,石刻造像成為主流。石刻造像在金銅佛藝術基礎上產生,背屏式造像作蓮瓣形背光並覆蓮台座的三身像,造像碑通常雕刻突出或凹入碑面的的蓮瓣形背光。至於青州風格形成的時期,約在北魏末期,青州風格佛教造像出現並流行。
 

    青州龍興寺風格佛教造像的特色:其一是精美的石雕工藝,龍興寺出土佛教造像,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為青州出產的石灰石。佛像雕刻上佛像肉髻為細且高的形狀,佛像面目清瘦,彎眉,丹鳳式眼半睜,鼻呈蒜頭狀,小嘴輪廓分明、飽滿上翹,雙耳肥大而下垂,這一切,將那帶有童稚之氣,但又親切自然的面部刻畫得栩栩如生。菩薩為佛的脇侍,佛教造像中不可或缺的造像。菩薩雕像,從用繒帶束髮,發展為頭戴寶冠,面相從清瘦,逐步發展成豐滿;眼睛由鳳眼半睜到柳眼微睜;由面部童稚氣較重到逐漸成熟、穩重。極高藝術表現手法是以往佛教藝術品很少見到的。龍興寺的飛天雕刻有自己的特點:較早的為線刻,偏晚的為浮雕,到東魏晚期則變成高浮雕,並有局部透雕。這些飛天,頭梳高髻,且多為雙髻,其面相都極為清秀,彎眉鳳眼,嘴角上翹露出甜美的微笑。它們上身袒露,下穿長裙,彩帶從雙肩經雙肘向上飛飄,動感極強,再配上彎曲的身軀和露出的雙足,給人以極強的美感。綜觀背屏式造像頂部,在佛、菩薩頭光之上為熊熊烈火,烈火之上,則又是一個極樂世界,這裏佛塔林立,絲竹聲聲,舞姿迷人,只有歡樂而沒有煩惱。這種世界,就是佛教提倡經過痛苦修煉才能達到的西方極樂世界。背屏式造像上都有龍、荷蓮的形象出現,北魏末至東魏是青州地區龍和荷蓮的雕刻發展到成熟的時期。龍均倒懸在本尊與脇侍之間,面向脇侍。龍嘴均張得很大,從嘴內吐出水柱,托著那一串極為精細的荷蓮裝飾雕刻。荷蓮均對稱或變形的組合於脇侍腳下的蓮台周圍;在佛塔周圍也用其裝飾,有的脇侍菩薩手中也執一朵含苞欲放的蓮花。


    其次是彩繪貼金工藝:龍興寺出土的佛教造像一大特色,是造像絕大部分保留彩繪貼金工藝,這在以往的佛教藝術考古中極為少見。彩繪造像的顏料,由於均為礦物質,故雖然埋在地下已經一千餘年,還仍然保留完好。佛造像的彩繪皮膚裸露部分均貼金箔。菩薩造像的彩繪比較活潑,經過彩繪,這些笑容可掬的菩薩,更活靈活現地展現在世人面前。飛天、護法龍等的彩繪:飛天彩繪均為黑髮、黑眉和黑眼,上身膚色白嫩,彩帶和長裙分別為綠、紅色。護法龍多用黃金裝飾,也用紅、黑色來勾畫,如鱗片是在貼金上面用黑線勾畫而成,顯得十分生動而逼真。荷蓮彩繪主要為綠葉、紅花,龍嘴吐出的水柱用藍色;方塔多為紅色,佛龕多貼金,護塔的飾件多為綠、紅等色,頭光、身光是在雕刻出來的圖案上,用紅、綠、藍、赭石、白等色彩繪。頭光與飛天之間大片空間的火焰紋,彩繪效果極強,這些火焰紋早期還用淺線刻出圖案,在圖案上進行彩繪,晚期則直接在磨制好的平面上彩繪。

    第三是黃金加工工藝,貼金是龍興寺佛教造像的一個特色。貼金是一種較高檔次、高品位的裝飾手段,可分佛的貼金、菩薩的裝飾品貼金和其他裝飾樣式部件的貼金。佛的貼金主要為皮膚裸露部分,而袈裟上則很少用黃金裝飾。佛的面部貼金以後,再將眼珠描成黑色,嘴唇塗成紅色即可。菩薩的膚色均為彩繪,菩薩的黃金加工工藝主要為裝飾品。瓔珞、項圈等大宗飾件均為黃金貼出。其他的裝飾件主要為龍體、飛天、方塔、火焰紋等。這幾種裝飾件中,以龍體用金量最大,因使其真正成為一條金龍。..........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鹿野苑藝文學會 的頭像
    鹿野苑藝文學會

    鹿野苑藝文學會

    鹿野苑藝文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