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龍 門 石 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 1 3 公里伊水兩岸東、西上,南北長約 1 公里。龍門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裡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石窟群就雕鑿在伊水兩岸山崖壁上。石窟始建於北魏遷都洛陽( 4 9 4 )前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北宋,營造時間前後達 4 00多年。現存窟龕2 1 00多個,碑刻題記 3 6 00多品,佛塔 4 0餘座,造像 1 0萬餘身。它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成為我國三大石窟之一,名列世界珍貴文化遺產。 

龍門石窟最先開窟造像是在北魏遷都洛陽前後,孝文帝、宣武帝時。由北魏皇室貴族發起,帶來造像的高峰。主要開鑿有北魏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等石窟。北魏時期的造像,深具南朝文人雅士氣質,神情溫和慈祥,蘊含「秀骨清像」的美學。
 

古陽洞:為龍門石窟最早開鑿、雕刻內容最豐富的洞窟,是北魏王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一個洞窟。主佛高4.8公尺,身著雙領下垂袈裟;二菩薩頭戴寶冠,身著長裙,佛像以「秀骨清像」為典型,神情溫和慈祥。菩薩像高3.7公尺頭戴寶冠,面容豐腴佩帔帛、飾瓔珞、著長裙,神情端莊文靜慈祥。古陽洞中有很多佛龕造像多有題記,記錄了當時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和雕刻藝術的珍貴資料。中國書法史上魏碑體書法的“龍門二十品”有十九品在此洞。

賓陽洞:是北魏宣武帝爲其父母孝文帝與文昭皇太后做功德而營造的洞窟。工程浩大,從(公元500~52 3 ) 歷時2 3 年,用工802,2 6 6 個。僅中洞完成,爲北魏後期的代表性洞窟。賓陽中洞窟高9. 3 公尺,寬 1 0.9公尺,題材爲三世佛。正壁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五尊像,主尊釋迦牟尼佛高 8. 4 2公尺南北壁各雕一主佛二菩薩,北壁為過去佛,南壁為未來佛。佛面相長圓清秀,表情慈祥和,褒衣博帶式袈裟。前壁是已被盜劫國外的著名的浮雕皇帝、皇后禮佛圖。

蓮花洞:開鑿於北魏晚期,主尊為佛立像高5. 1 公尺,兩旁有二聖弟子二菩薩像。窟頂高浮雕一朵美麗的蓮花,其旁高浮雕 6 尊大型飛天,身姿修長,迎風飛翔,生動傳神。壁上龕額構圖精美,浮雕飛天手持各式樂器在奏樂,婀娜多姿,輕盈飄逸。  

   龍門石窟北魏末年造像供養熱潮稍退,沉寂了約一百年左右。東、西魏造像,大都是在北魏始鑿的洞窟壁面上補刻的小龕。北齊多作龕像,造像衣飾簡潔貼身,雕法多採用圓雕刀法。這是一種自北魏造像向唐代造像探索和過渡的表現。  

  唐朝由於皇家貴族支持,從唐太宗至玄宗的一百多年間,為龍門石窟開鑿的第二個重要時期。石窟營造富麗堂皇,雄偉壯觀,造像體現唐代藝術,寬容博大,豐腴為美的氣質。雕刻技法寫實而精美,人物神情生動而優雅,具有高度的藝術創造力,是龍門藝術的顛峰。 
 

奉先寺:由唐皇室出資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藝術最精美的大佛窟,據碑文記載,此窟自咸亨三年至上元二年,開鑿于唐代武則天時期,歷時三年,武則天為雕造此大像龕曾“助脂粉錢二萬貫”。主尊大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 1 7 . 1 公尺,面容圓滿端秀,方額大耳,長眉目秀,神情慈祥莊嚴。兩邊有迦葉和阿難聖弟子,形態溫順虔誠,文殊與普賢二菩薩雍容端莊,慈祥優美。天王、力士顯得雄武有力。整組造像雕法純熟嚴謹,氣勢雄偉,反映出大唐佛教興盛及傑出藝術,令古今中外人士嘆為觀止,是龍門唐代造像的代表作。 

萬佛洞:為唐高宗皇室營造的功德窟,正壁阿彌陀佛,高5. 6 公尺,端座於八角形束腰花座上,神情安祥肅穆,壁上部也有52尊菩薩坐於蓮花上,壁面總共雕刻一萬五千尊小佛像。整個洞窟呈現出西方極樂世界神聖莊嚴的氣氛。

東山洞窟:擂鼓臺有唐代大日如來像,祂戴高寶冠,有螺髻,面容端正莊嚴。佩項圈、臂釧,着袒右肩袈裟,跏趺端坐須彌台上。看經寺浮雕羅漢像,是依《歷代法寶記》所雕出二十九尊羅漢像。羅漢雕刻寫實,神韻生動,身著僧衣,姿態不拘,隨意自在,反映現實中清修梵行,睿智安祥的高僧德性。是我國最早、最珍貴的羅漢群像。
 

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集合當時石雕藝術的精華,具有皇家風範。龍門二十品是北魏時期書法藝術的精華之作,字體端莊大方、剛健質樸、既具隸書格調,又有楷書因素,是魏碑體的代表,在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具有極為崇高的地位。龍門石窟規模宏大,氣勢磅礡,石窟造像雕刻精湛,內容題材豐富,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鹿野苑藝文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