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山西佛教人文史蹟知性之旅心得
 

今年 6 月第一次參加台北市鹿野苑藝文學會舉辦的「藏傳佛教 1 1 日探秘之旅」,收穫非常豐碩,對該學會舉辦的活動深具信心,由吳 文成 老師擔任團長親自領軍,更是品質保證,因此便以充滿期待的心情再度報名參加 1 01 0日 出發的「山西佛教人文史蹟建築知性之旅」。
 

山西在春秋時期屬晉國所有,故今天山西簡稱為晉,歷史文化悠久。境內名勝古蹟眾多,中國宋、遼朝代之前的地上古建築物有七成以上在山西,包括在大同的華嚴寺和善化寺,以及在平遙的雙林寺和鎮國寺。此外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三大石窟之一的雲岡石窟、中國最高且最古老的全木結構塔式建築應縣木塔、位於北嶽恆山腳下金龍峽的懸空寺等,都是與佛教有關的著名史蹟建築。其他尚有位於太原市文物典藏豐富的山西博物院和風景極為優美的古典林園「晉祠」、名列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平遙古城,以及因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面聞名的祁縣喬家大院等景點,皆為此次8天行程參訪的重點,內容非常精彩、美不勝收,在旅途中經常可看到令人讚嘆不已的景物。其中最令我感受深刻且難以忘懷的景點當屬五台山及雲岡石窟。
 

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故有「金五台、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之說。我們首先參訪的菩薩頂(這是滿族語言的叫法,其意思是指文殊菩薩居住的地方),位於五台山的靈鷲峰上,金碧輝煌,絢麗多彩,具有皇宮特色,是五台山十座黃廟(喇嘛廟)中的首廟。由于它的建筑雄伟、金碧辉煌,远看好似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因此人们又把它叫做喇嘛宫。由於它的建築雄偉、金碧輝煌,遠看好似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因此人們又把它叫做喇嘛宮。
 

菩薩頂的大雄寶殿殿頂覆蓋琉璃黃瓦,係康熙二十二年( 1 6 8 3 )春,由康熙皇帝敕命「改覆本寺大殿琉璃黃瓦」。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裡,只有皇家建築才能覆蓋黃琉璃瓦,菩薩頂覆蓋黃琉璃瓦,反映其地位之崇高。大殿四周有石雕迥廊環繞,殿內佛壇上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及藥師佛,佛壇前供黃教(格魯派)始祖宗喀巴大師和其兩大主要弟子賈曹杰及克主杰。由於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而宗大師被認為是文殊菩薩的化現,所以在此供奉宗大師別具意義。
 

身為【菩提道次第廣論】的研習者,我對造此論的宗大師總是懷著無限的景仰,每次親睹宗大師的聖像,都讓我感動莫名,在恭敬頂禮之時,似乎領受到宗大師要我以歡喜心認真讀【廣論】的殷切叮嚀。此次有幸能到五台山拜訪文殊菩薩居住的地方,也算完成了一次尋根之旅,祈請文殊菩薩和宗大師在我往後菩提道的修習上,賜予更多的攝受與加持,讓我違緣盡除、順緣增長,能淬煉出智慧的利劍,以斷除如塵沙般的煩惱。 


    此外我們在五台山也參訪了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及碧山寺,都是景色優美、建築雄偉的著名寺院。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在五台山的各寺廟均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自然显通寺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显通寺的大文殊殿内,供着七尊文殊菩萨像:正中的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位,从左至右,依次为西台狮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者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东台聪明文殊;大智文殊后面是甘露文殊。所不同的是,顯通寺的大文殊殿內供著七尊文殊菩薩像:正中的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尊,從左至右依次為西台獅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北台無垢文殊,東台聰明文殊;大智文殊後面是甘露文殊。五台山由五座主峰組成,根據它們的地理方位,分別稱之為東台、北台、西台、南台、中台。前面的五尊文殊代表五台山五座台頂上分別供奉的文殊菩薩的五個化身像,故合稱五方文殊,進殿內朝拜五方文殊等於朝拜五台頂的五方文殊,稱為「方便朝台」。
 

對普通旅遊者而言,籠統地說去五台山,就是指台懷鎮。而虔誠的佛教徒除了朝拜台懷鎮的各處寺廟外,還要以順時針的方向,轉遍五座台頂朝拜五尊文殊菩薩,稱為「大朝台」。徒步大朝台路途漫長,台頂又氣侯多變,過去常有朝台的信徒凍死在朝台路上。相傳乾隆皇帝來五台山屢欲登台頂進香拜菩薩,都被風雨所阻,為滿乾隆皇帝滿願,於是在台懷鎮黛螺頂的青雲和尚,把各個台頂文殊菩薩的五種法像集中合塑在黛螺頂的正殿(此殿又稱為五文殊殿),讓乾隆皇帝來到這裡也就等於上了五座台項,一次就能朝拜五尊文殊菩薩,因此人們將朝拜黛螺頂稱為「小朝台」。此次參訪五台山,受限於時間及行程的安排,只能「方便朝台」,對於未完成的「大朝台」和「小朝台」,就留作下次再來五台山的機緣吧!
 

文殊菩薩是佛法般若智慧總體的表徵,也是佛教聖地五台山最鮮明的人文特色。但是包括我在內,大多數的遊客都是慕「智慧文殊」之名而來五台山,進廟禮拜佛菩薩,走馬看花,僅睹五台山之「形」,對於「文殊智慧」的深廣義涵卻不勝了了,難窺其堂奧,未能得五台山之「神」。未完成「大朝台」和「小朝台」誠屬遺憾,其實只知「智慧文殊」而不知「文殊智慧」,才是修學佛法者最大的遺憾。今生有幸能夠值遇【廣論】,而其作者宗大師是文殊菩薩的化現,所傳承的是最圓滿的「文殊智慧」,因此透由認真學習【廣論】,正是打開「文殊智慧」寶庫的一把鑰匙。感恩宗大師為我們開示一條菩提道次第的明路,至誠依循【廣論】的教導如理行持,必能登堂入室,品嚐「文殊智慧」的法味。
 

本次行程的另一個重頭戲是參訪雲岡石窟。該石窟位於大同市以西16公里 處的武周山南麓,始鑿于北魏興安二年(西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遷都洛陽之前(西元4 94年),造像工程則一直延續到正光年間(西元520525年)。石窟依山而鑿,東西綿亙約1公里 ,氣勢恢弘,內容豐富。記得在小學或中學的課本中就有讀到雲岡石窟,沒想到竟然能親臨造訪,覺得如在夢中一般。更幸運的是團長還邀請到雲岡石窟研究院趙昆雨主任為我們講解。
 

趙主任自年輕的時候開始投入雲岡石窟的研究,至今已將屆滿2 7 年,把青春和事業都獻給雲岡石窟這塊聖地,對研究工作的忠誠與熱愛,著實令人敬佩!也因此他對每一個石窟的每一個角落,可說是如數家珍,尤其對於石窟內雕刻的佛教故事,更是他專精的研究項目。像第 6 窟生動的佛傳故事,聽他娓娓道來,更能深入了解其義趣,例如他特別指出這一窟的「太子踰城出家圖」,恰好安排在南壁東側窟口,馬首朝向窟門,大有奪門欲出之意。趙主任精闢的講解,讓我們聽了會心一笑,也對古人於石窟開鑿時的精心設計,更加讚嘆。
 

在人們重視雲岡雄偉的雕刻主體的同時,正因為有豐富的彿教雕刻故事穿插點綴其中,更能彰顯佛陀的身語意功德,讓信眾對佛陀更能生起崇仰之心,提昇學佛的意樂。雲岡石窟中佛教故事雕刻的主要內容包括講述佛陀一生事蹟的本行故事、宣揚佛陀過去生行善的本生故事、以及展示佛陀度化眾生的因緣故事,將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情節,以簡約的構圖將主題呈現出來,讓觀賞者能夠感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引領眾生進入佛門。

    誠如趙主任在他最近出版的大作【雲岡石窟佛教故事雕刻藝術】中所說的一段感性的話:「一千五百年過去了,時光帶走了拓跋鮮卑的王朝,也帶走了西來僧侶的風塵,留存的是這座象徵北魏皇權的偉大藝術宮殿,也留下了宮殿中關於佛陀生命故事的不朽讚唱」,了解雲岡石窟中雕刻的佛教故事,才能深刻體會整個雲岡石窟對佛陀生命的禮讚。另一方面,歷經一千五百年的風風雨雨,即使是堅硬的石雕大佛像,其肢體因風化或被偷盜而殘缺破損,有很多雕刻的佛教故事亦已風化剝落,看了真今人痛惜,但也印證了佛教的無常觀。正如雜阿含經所說:「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雲岡石窟對學佛的修行者而言,真是一個最好的所緣境。
 

走進雲岡石窟,彷彿置身佛國世界中,無論是保存較為完整的佛菩薩像或已殘缺破損的佛菩薩像,都在對我開示無上的大法。尢其是第5及第 6 窟四壁滿雕佛菩薩像,讓我在禮敬諸佛時,深刻體會到「普賢菩薩十大行願」中有關「意禮敬」的教示:「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我也深信諸佛菩薩滿懷著大悲心,隨時準備將我們由生死輪回苦中救拔出來。目前所欠缺的是自己並未誠心皈依,也沒有把認真學佛當一回事,因此仍在惑業苦中打轉,這是我要至心懺悔努力改過之處。
 

除了五台山和雲岡石窟之外,此次山西參訪的其餘行程也都非常精彩。但就心靈的充實與感動而言,能夠登上五台山參拜有相的「智慧文殊」,希求無相的「文殊智慧」;以及走進雲岡石窟內禮敬諸佛菩薩,用心覺受諸佛菩薩以無言的教授所傳達的法語,已經十分值回票價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真羨慕在雲岡石窟研究院工作的趙主任,每天能親近石窟中的佛菩薩,在潛移默化中提昇自己的修養。而我雖然不能像趙主任那麼幸運,必須隨著團體返國,但也可以將滿懷的記憶,化作對佛菩薩無限的思念,並以此更加堅定生生世世常隨佛學的誓願。
 

團員--林俊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鹿野苑藝文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