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抬頭仰望春末夏初的天空,溫暖的陽光,正平等無私地普照大地萬物;和煦的微風,也溫柔地輕撫著每一位眾生的心靈。此時此刻,正是走出戶外,補充心靈能量的最佳時機。一行四十多位團友,在鹿野苑佛教人文藝術推廣負責人──吳文成老師的帶領下,一場深富知識性、教育性與趣味性的佛教文化藝術饗宴,就此展開。
 

    對我而言,記憶中的「絲路」,這條號稱中國古代重要的「中西國際貿易路線」,只是停留在國中史地課本上的認識。這次能夠追尋前人的足跡,親自採在這塊土地上,至今仍然覺得自己像是搭上了「時光隧道機」,回到過去。 
 

    第一站的西安,我們參觀了鳩摩羅什大師當年從事譯經工作的【草堂寺】(原為【逍遙園】故址),寺內現存一座羅什大師的八寶玉石舍利塔。弘始十五年,羅什大師圓寂於長安大寺,臨終前曾發願言:「今於眾前,發誠實誓: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焦爛」。果然火化之後,「薪滅形碎,唯舌不灰」;此「不爛之舌」,即供奉於此塔中。
 

    此外,西安城南的【興教寺】,建有唐玄奘大師及其弟子窺基與圓測大師的三座舍利塔。中國淨土宗的祖庭-【香積寺】內,供奉了中國淨土宗一代大師善導和尚的舍利塔乙座。另外,唐高宗爲報母恩所修建的【大慈恩寺】,唐玄奘大師亦曾於此翻譯經典。舉世聞名,供奉釋迦世尊指舍利的【扶風法門寺】,【陝西歷史博物館】、【西安博物院】、【西安碑林】、【扶風法門寺】等的參訪,也豐富了這次的行程。 
 

     提到這次行程中最有看頭,也是最為精采的地方便是參訪佛教的石窟。出西安,一路拉車到甘肅,真可說是「路途遙遠」,令人由衷感佩古人長途跋涉、不畏艱辛的精神。此次主要参觀的石窟有【天水麥積山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我們相當有福報,得以參觀平時不對外開放的特別洞窟,除了團長吳老師的解說,在麥積山還有屈濤老師和炳靈寺的研究大家董玉祥教授,親自招待,詳細講解;在敦煌,更得到趙聲良博士傾囊相授,使我們對石窟藝術有更深ㄧ層的了解。
 

    享有東方雕塑館美譽的【麥積山石窟】,山形奇特,猶如麥垛,山峰西南面爲懸崖峭壁,而石窟就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此窟始建於西元 3 8 4 年,歷經十多個朝代不斷地開鑿、重修,遂成爲我國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有的洞窟距山基二、三 十米 ,有的達七、八 十米 ,窟與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淩空棧道通達,攀登在這些蜿蜒曲折的淩空棧道,可謂「驚心動魄,險相還生」,令人實在難以想像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洞窟和塑造佛像,是何等浩瀚而艱鉅的工程呀!難怪古人曾稱讚這些工程:“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 
 

    麥積山石窟的佛像分有石雕、泥塑、影塑等多種,各有特色。而不同朝代的造像風格也反映了中國各個朝代的審美觀感,如北魏中期的雄偉挺拔、北魏晚期至西魏的秀骨清相、北周的渾厚拙樸、唐代的豐腴唯美、宋代的端莊秀麗等,均在造像中展現出來。來到此地的人,無論信奉佛教與否,相信都會對這些精湛的造像技法和傳神的藝術發出由衷的讚歎。
 

    位於甘肅省永靖縣西南,劉家峽水庫上游,黃河北岸的【炳靈寺石窟】,群峰競湧,陡峭峻險,風景十分的雄偉壯觀。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曾道:“河(黃河)北有層山,山甚靈秀。山峰之上立石數百丈,亭亭桀豎,競勢爭高,……懸崖之中,多石室焉……”,所說的就是炳靈寺石窟。這裡曾是絲綢之路的要塞,繁華一時。炳靈寺石窟建寺開窟及造像活動,在西晉時便已開始,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元、明、清各朝的不斷擴建,頗具規模,距今已有 1 , 6 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早期佛教藝術寶庫。 
 

    炳靈寺東達西安(長安),西接河西,自古即是僧人來往長安與河西必經之地,也是禪僧聚居修禪的地方。在這裡,我們主要是欣賞最早期的 1 6 9(平時不開放)1 6 9窟,俗稱天橋南洞,位於炳靈寺石窟群北段最高處,是炳靈寺石窟中規模最大的洞窟。我們一個挨著一個,沿著陡峭狹窄的木梯一直往上爬,當下的我,著實體驗到了「一步一腳印」這句話了。窟內佛像大都形體高大雄健,面方、目深、鼻高,表情肅穆端嚴,顯得十分古樸,顯然是受到外來造像風格的影響。據史料記載,中國最早出現無量壽佛造像的是在五胡十六國時期,而此窟中,出現有公元 4 20年題記的造像。無量壽佛相好莊嚴,手作禪定印,跏趺端坐於中;左側的大勢至菩薩微微前傾,神色端嚴;右側的觀世音菩薩法相圓滿,臉露微笑。三尊塑像主從分明,氣脈一貫,足足表現了造像者純熟的技法和非凡的悟性,這是目前中國最早出現有題記的阿彌陀佛三尊像。 
 

    此時,站在高處的我心想,古代僧人精進修行的精神真的很不簡單。他們以一種「爲法忘軀」的大無畏精神,克服環境上的一切困難,在這樣高聳險峻的地方開窟禪修;此情此景,令吾人後輩晚生敬佩不已。「修行」必須具備堅定的信願,透過嚴格的焠鍊,藉由不斷提升自我的智慧與德行,才能成就無上的佛果。 
 

    【敦煌莫高窟】始建於前秦建元2年(西元 3 6 6 年),這裡可說是集繪畫、建築、雕塑為一體的佛教藝術寶庫。值的一提的是,這些石窟的開鑿者都沒有留下姓名,當自己親眼目睹這些絕世超凡的偉大作品時,不禁思考,這些作品是如何創作出來的? 又是出自何人之手? 在這漫長而艱辛的創作過程中,是什麼力量,讓這些石匠畫工們日復一日不斷地揮灑汗水,全神投入?他們不求「名」,不謀「利」,為的只是將這些寶貴的佛教藝術作品留給後代的子子孫孫,代代相傳。至今,我們仍然不知道他們是誰?
 

    千姿百態的佛、菩薩與護法造像,刻劃地至為逼真,而衣服的褶紋與質地也表現得優美自然,沒有一點牽強,這種描繪生命真實的表現手法,絕非憑空想像。各式各樣莊嚴的神佛、菩薩、力士形象,自在翱翔的飛天形象,彩繪華麗的窟頂和藻井,乃至牆壁上的佛傳故事畫、佛本生故事畫,甚至是經變畫等,讓人走進窟裡,宛如置身於「佛國世界」的感覺,令我相當震撼,無以言表,久久無法忘懷……。  
 

    「經變畫」的繪製,可說是敦煌莫高窟最具代表的傑作。所謂“方丈室內,化盡十方;一窟之中,宛然三界”。經變畫主要的功能是以具體的圖像,向一般信眾宣揚教義、闡述佛理。透過感官藝術的美感來潛移默化,令觀賞者能夠很快地了解一部經的內容,當下心領神會,喜悅自在,並且能感受到佛、菩薩那份無盡的慈悲與永恆的智慧。著名的『佛說阿彌陀佛經』、『藥師經』、『維摩詰經』等等,令人仰慕與嚮往的佛國世界,在這些優美壯觀的經變畫中表露無遺。當此之時,我們似乎也聆聽到了經變畫所產生的種種微妙法音,當下即超越時空,置身於清淨的佛國世界中了。 
 

    自古以來,信仰與文化是分不開的。信仰是人類生活的一種精神支柱,文化則是從生活的個個層面中所衍生出來的產物。佛教東傳兩千多年,早已成為中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對中國古老的儒、道文化影響很大,更加豐富了中國人的精神內涵。「百聞不如一見」,短短十天的行程已過,而當下所受到的震撼與感動,如今仍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永遠無法抹滅。古代的高僧大德相當有智慧,他們或爲修行、或爲弘法,結合了宗教信仰與藝術的美學,讓人們在欣賞佛像藝術之美的同時,產生一種嚮往、敬仰的歡喜心,發揮「見賢思齊」的功能。 
 

    佛門有句偈語:「佛在世時我沉淪,佛滅度後我出生,懺悔此身多罪障,不見佛陀真色身。」能夠憶念佛陀的種種教法,並且身體力行、依教奉行,最後能夠與佛陀一樣達到生命的究竟解脫,我想這才是造像最大的意義與真正的目的吧!

釋自俞         2009.0 6 . 3 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鹿野苑藝文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