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河南參學略事一二 


浩浩蕩蕩
60人,巍巍峨峨古豫行;緣此番學旅可勘記載甚多,大事紀由大人記載,末學只能就就個人瑣屑一二深刻處略記之。


一、前行
  

一如過往,鹿野苑老師再度發揮「一人辛苦,眾人享用」的精神,詳備豐富素材,圖文並茂以多次說明會大眾宣講,免卻學人8日走馬看花去來空的抱憾;先虛擬實境,隔空抓食,墊墊眾人覽勝的脾胃。 


二、正行
  


(
)江山多嬌  

1.龍門石窟奉先寺

奉先寺高高在上,唯拾階而至那象徵著尊貴地位的石臺,才能觀賞到盧舍那大佛慈眼視眾生的微笑。這裏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原名“大盧舍那像龕”,隸屬於當時的皇家寺院。為唐高宗所創,皇后武則天曾捐助脂粉錢兩萬貫,歷時25年完成。這裏共有九軀大像,主佛盧舍那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是表現佛智慧的形象。通高1 7 .14,頭高 4米 ,耳長達 1.9米 。佛像面部豐滿圓潤,慈眉如新月,雙眼秀目微微俯視前方,與參拜者仰視的目光交匯於一線之上,令人望之儼然,畏而不懼,可敬可親。鼻樑直挺,嘴呈優美弧線上揚,露出祥和的笑意,身著通肩式袈裟,衣紋簡樸無華,形象常鮮明而聖潔。 


2.鞏義石窟,欣見古佛:  

河南省鞏義石窟寺是北魏皇室緊鄰黃河開鑿的一座石窟,也是繼洛陽龍門石窟之後的另一個石窟。歷經1500多年風雨後,鞏義石窟現存洞窟5所,佛像7743尊,惟妙惟肖的石窟藝術非常罕見。目前,通過維修和保護,鞏義石窟寺已成為黃河沿線的一個旅遊景點

石窟寺位於鄭州北鞏義的南河渡鎮寺灣村,距鞏義10公裏,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石窟寺於北魏宣武帝景明年間(500-50 3 年)建。原名希玄寺,唐代名十方凈土寺。清稱改稱石窟寺。東西魏、北齊、隋、唐及北宋,相繼在此鑿窟造像。石窟寺現存大雄寶殿和東西廡殿10間,洞窟5座,千佛龕1個,現摩崖大佛 3 尊、摩崖造像255個、佛像 7 7 4 3 尊和數十篇題記。

鞏義石窟第一窟,中心方柱佛座下一對蹲伏的獅子。佛像背光兩側刻有生動的飛天。基座四周,雕有千奇百怪的神王。左右壁各有皇帝禮佛圖、皇后禮佛圖。再於河南博物館見此複製窟時,聽到吳老師默默發念:「也要複製此洞,讓更多人領受佛法之美!」又聞其喟然嘆道:「就像聖嚴師父所說佛法這麼好,為何知道的人這麼少?!」
 

3.大相國寺,400戒子受戒大典: 

有幸如此靠近戒壇,親睹殊勝受戒大典;禮畢,復見400戒子莊嚴唱誦;「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井然過堂,禁語用齋:桌上各有供養金乙張,舉缽用食,持匙恭謹進食,猶如400羅漢共同演繹另一場教化佛事。

院監源印法師授持鹿野苑衣缽,吳老師跪拜戴頂受持~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恭謹之心,溢於言表。
 

4.黃河一培土,溯源五千年: 

乘汽電船溯源而上,一如幼子倚母懷覓乳;似近鄉情怯,卻又如此親切。登景區,一眼望見雄偉炎黄二帝巨大石像;無關乎兩岸政治,罷卻時空上人為之樊籬,仍令不遠萬里尋根拜祖之我等,不勝悸動。俯望巍然江山無限,竟滴下炎黄子孫自豪之淚!

5.既入寶山,豈可空手而回 ~ 開封鐵塔:
「鐵塔」望名生意,以為是鐵鑄的,行至眼前,才知自己陋寡。開封鐵塔,高55.88,八角十三層,遍體通徹褐色琉璃鑲嵌,遠看酷似鐵色,故稱為“鐵塔”;原此地曾為開寶寺,又名“開寶寺塔”。它始建於北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是1961年我國首批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之一,素有“天下第一塔”的美稱。

鐵塔完全採用中國傳統木式結構,塔磚飾以飛天、麒麟等數十種圖案。建成九百多年來,歷經戰火、水患、地震等災害,但至今巍然屹立,令人贊嘆。

鐵塔外形瘦美高聳,由彩色琉璃裝飾的小門低頭進入,摸黑窄階迴旋而上,可直達塔頂。塔內樓梯狹窄,墻壁上多鑲有佛像和彩色琉璃磚,走到塔頂盡頭只有一尊佛像。有人受不住黑暗、空間幽閉、空氣稀薄而半途折回。因為塔內臺階高低不等,並且越來越窄,越走越黑,到上面根本沒有回旋的餘地,十分危險。我人但走一回就如此艱辛,九百多年前古人以發心在此狹小空間鑿厝佛像的?偉哉!
 

6. 白馬寺補拾遺珠:齊雲塔

 在白馬寺走失的三名學員,足足讓大夥兒餓過了頭,只因師父慈悲手指寺東200,即見中國第一古塔。但也代團員們攝影一灠,白馬寺六景得以圓滿。

該塔於河南洛陽白馬寺東200的齊雲塔院內,又稱釋迦舍利塔,為中國第一古塔。相傳建於西元69年,即白馬寺建寺的第二年,至今有1900餘年歷史。

塔為一座四方形密檐式磚塔。塔身上下十三層,通高53公尺,塔內中空,有踏窩可攀登而上。塔的第十層向南有門,俗稱“南天門”。出南天門,由塔外再向上三層,可直達塔頂。

據《釋源大白馬寺齊雲塔靈異記》記載:己巳年 二月八日 ,漢明帝劉莊駕臨白馬寺,會見騰、蘭二位印度高僧。當時攝摩騰問:寺之東南是何館室?帝曰:很早以前,那裏忽然涌起一個土阜,高丈余,人們把它剷平,接而復出。其上時放光明,百姓皆以為奇,故稱“聖冢”,自周代以來,經常祭祀,祈求靈驗,然情由未知。攝摩騰道:《全藏》有雲:如來滅度百年之後,有阿恕伽王,安放佛舍利於天下,共有八萬四千處,東土中國有十九處,陛下所言“聖冢”,即十九處中之一處。由此,帝便下詔,于“聖冢”之上,依二高僧所傳印度佛塔樣式,建佛塔九層,高五百餘尺,岌若岳峙,號曰:“齊雲”。齊雲塔初建為木塔,後毀於雷火。現存之齊雲塔,為金大定十五年(西元1175年)所重修,故又稱“金方塔”, 高一百六十余尺。今之齊雲塔,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

齊雲塔另有一奇,當您站在齊雲塔南面,大約 二十米 處用力擊掌,便可聽到從塔身處發出“哇哇”的叫聲,和青蛙的叫聲十分相似。這也是齊雲塔獨特造型所致,一種聲學的物理現象,因塔面上凸凹不平,故使回聲不齊所致。

我三人右繞地磚蓮華53朵,期表此番同行大眾「善財童子53參」參禮之心。

7.河南博物館見「禮求異,樂尚同」:

「禮崩樂壞,決戰春秋」中國的禮樂之教在數千年悠久的歷史中蘊含了禮制、音樂、祭祀等太多的文化素材,而中國樂器一直扮演著人們內心世界的傳播者,中國古樂也成為中華民族另一項值得引以為傲的文化礦脈。

茲引一段古樂器資料以饗大眾:

古樂器以製造的材質來歸類,一共分為八類,也就是所謂的八音。而現代國樂器的分法,是以演奏方式來區分,大致可分為三大類,也就是管樂器,弦樂器,擊樂器;古代樂器的大概內容。
(1)金屬樂器(2)石類樂器( 3 )絲弦樂器(4)竹類樂器(5)匏類樂器( 6 )土類樂器(7)革類樂器(8)木類樂器  

  八音樂器歷經四千年來的多次改良與創新之後,仍能表達我國音樂的特殊音色,並使用複雜特殊指法,表達優美柔和,獨具傳統文化的音韻。

古樂可以治療人心,質樸超然,靈空破虛,現代的人們追求越複雜,人心就更亂,返璞歸真是最好的療心之法!


(
)和合之美  

1.有師姐行前就已身體違和,腹瀉多日,亦勉力參加,8日圓滿全程,但憑吳老師一句:「代消同行眾病苦」,堅強了軟弱的病軀,更化卻了同行伙伴們的擔心。

2. 旅遊8天中,除前兩日秋高氣爽,餘則風風雨雨;但每日出發車上有聖嚴師父500羅漢的味珍師姐帶領大家作早課,總能化險為夷,一路平安;鞋,泡濕了~「買!」;衣,不敵風寒~「買!」;視眼模糊了~Camera照!」;不減同行意趣,只因風雨貴人來!

唯回臺灣後,報載河南連日暴雨成災,死傷無數,可憐蒼生亦我同胞…..

3.攝影組師兄們總竭盡體力、心力、捉取任何可貴鏡頭。

「佛像美不美?」~「美!」「西瓜甜不甜?」~「甜!」

4.中途增加橋段~黃河溯源之行,吳老師晚餐上的眾議表決:老師的周到,大眾的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見和同解、利和同均;也是鹿野苑的特質吧!

5.也謝謝阿郎,副總兼小廝,照撫眾人,巨細彌遺。在清明上河園,還看到他忙裡偷閒,獨坐一隅,默念心經~好個「大隱隱於市」…….. 
 

三、結行:人身暇滿,把握人生

林文山師兄「一張傳單,兩個傻瓜,到兩車團員;從半天周邊導覽,到八天海外參學」鹿野苑一路走來,真也一步一腳印!

 
       翁麗珠老師後勤部隊秘書,補給打理細瑣,讓我們得以在各處參學順利無礙。
 

照煖師姐「展望未來,運用科技,讓佛法與眾生更加貼近」的期許……. 


        鄭
老師、 壽老師等故宮五位老師傾囊相授,晏饗兩岸遊人,博學深入令大陸專業導覽亦嘆為觀止;和盤托出「但享有,不擁有」皇家宮廷的無盡瑰寶!

…….


        諸法因緣生,也隨喜你我,共同成就此行。
 


        正如吳老師回程車上所做的結行:「做快樂的事是智慧,把握當下廣結善緣佈施是慈悲。」人身難得,要做有意義的事,才不枉費這遭人生。要有好奇心,在生活中時時處處領略佛法之淨善美,提升自己,迴施如母有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鹿野苑藝文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