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臺灣鹿野苑藝文學會在麥積山和炳靈寺的參訪與觀察—— 
 

初夏時節應臺灣臺北市鹿野苑藝文學會創會會長吳 文成 先生之邀,6 2526日我參加了他們一行 40人對我省著名的麥積山和炳靈寺兩大石窟為期兩天的短暫考察與交流。鹿野苑藝文學會是臺灣一個專門從事佛教文化和佛教藝術推廣和普及的民間公益性組織,其成員大多為愛好人文藝術的知識界人士。他們的活動宗旨為“提升人文的生活品質、欣賞優美的藝術文化、嚮往真善美的智慧生活”。 

這次他們組團來中國大陸,自陝西西安為起點,在那裏領略了草堂寺、興教寺和大雁塔等佛教名勝的風采,沿途到法門寺體驗了法門寺的神聖輝煌,一路風塵於 6 25晚來到天水。  

26日清晨不顧疲勞來到被譽為“東方最大的泥塑博物館”的麥積山石窟,到達麥積山後,望著那淩空架設的懸崖棧道和神聖莊嚴的精美佛像,他們不由自主地都發出了由衷地讚歎和讚美之聲,並為我們的祖先能創造出這樣宏大和輝煌的佛教藝術寶庫而感到驕傲和自豪。有的團員無不激動地說:“如此壯美的佛教藝術寶庫簡直是一個奇跡”。在攀登險峻的棧道時,無論是男是女、或老或少,沒有一個喊累,也沒有一個叫苦,每個人都以一個虔誠之心,在參觀考察每個佛窟時,都非常仔細認真地聽取講解者的解說,每一尊栩栩如生的佛、菩薩造像,似乎都感動和慰藉著他們的心靈,並使他們肅然起敬與親切法喜。  

121 窟,觀賞著那對“聞法喜悅”的菩薩、弟子像、聽著解說者對這對造像的理解與剖析時,他們也似乎沉浸在無限的喜悅之中,在那一刻,從他們平靜而又愉悅的神情中似乎進一步領略了佛教藝術的真諦與魅力並發出了一片讚美之聲說:“如此精美與傳神的佛教造像是古代藝術匠師們心靈與智慧的結晶,正因為創作者是用他們的‘心’去塑造,才能有如此感人的效果和魅力!”

 

 

 121 窟,菩薩、弟子像

 133 窟,羅睺羅認父

   133 窟他們又被其宏偉壯觀的規模和佈滿窟內四壁的造像與壁畫所深深地吸引,他們說:“在如此險峻的懸崖絕壁上鑿造這樣規模宏偉的佛窟,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和不怕犧牲的勇敢精神,是不可能完成此項艱巨的作業”。窟內每個佛龕中北魏時期的佛、菩薩造像那恬靜之中的微笑和凝重之中的慈祥所體現出的悲天憫人和護佑眾生的內涵,似乎也是對觀賞者一種心靈的慰藉。當大家走近宋代所塑的“羅睺羅認父”這一組情節性的雕塑前駐足抬頭,以一個敬仰者的心情品味著塑像的神韻與內涵,被塑像特定的情節所感動,佛陀的深情、其子的敬仰和那輕撫子頂的優美的蘭花指……,都給大家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啟示。 

一天的參觀結束後,大家雖有倦意,但他們仍沉浸在十分愉悅的回憶之中而依依不捨地離開了風景如畫的麥積山這座偉大的佛教藝術寶庫。為了按計劃去參觀和瞻仰下一個目標炳靈寺,當晚八時參觀團一行乘車向蘭州進發,伴隨著綿綿細雨,在半睡半醒中於淩晨 1 時多到達蘭州。  

第二天清晨 7 點,從蘭州出發奔向另一個他們所嚮往的佛教藝術聖地——炳靈寺石窟。炳靈寺石窟也是我國著名的石窟寺之一。它以其壯麗的河山和精美的造像聞名於世。它對鹿野苑藝文學會的臺灣朋友也有著強烈的吸引力,汽車開往黃河小三峽渡口後改乘快艇,用了不足20分鐘的時間就到達炳靈寺,這裏奇特壯美的地貌環境使他們感到震撼與好奇,他們紛紛舉起相機,把一個個優美的鏡頭拍攝下來,留作永恆的記憶!

 

距地約五、六十公尺的169窟
  到了石窟區內,首先要登臨距地約五、六十公尺的 169窟,他們以“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毅力和決心,排列有序依次沿著曲折的棧道艱難地向上攀登,終於全部到達後,這個洞窟給他們的第一印象則是神秘莊嚴和不可思議。置身於洞窟之中,他們遙想一千六百多年前(十六國時) ,開窟造像的高僧大德無畏艱險的願力,不僅為古代信眾的藝術傑作而深受感動,更為他們對佛教的虔誠和堅毅頑強的獻身精神所深深地感動,有的人甚至感動的流淚滿面而難以控制自己,在欣賞和研究洞窟內的每一尊造像和每一幅壁畫時,都不時地發出由衷地讚歎,並對它們能完好地保存到現在而感到慶倖與欣慰。他們認為 169窟內早期佛教造像與壁畫的特點,反映了我國佛教造像最初時期中西文化相容的特點,充分地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和創造性,是佛教文化中的珍貴財富,更應多方加深保護和研究。  

在觀賞了炳靈寺眾多的唐代各個時期的佛教造像後,他們認為這些唐代造像小巧玲瓏,充滿生機,富有生命力,他們說:“看到這一尊尊充滿生命活力的唐代造像,由他們雍容、無空和超然、恬靜的神態中,讓我們充分地領略到一種超乎世俗的美感!”

……由於時間的緊迫,他們還要趕程去敦煌莫高窟“朝聖”,在旅行社導遊的一再催促下,他們戀戀不捨地離開了這裏。返回蘭州時,已是下午五時左右,為了領略一下蘭州的風光,他們來到了座落路黃河南岸百里風情線上的“黃河母親”雕像前並合影留念。匆匆之間觀光了水車園之後,回到下塌的賓館,整理行裝,準備出發西去敦煌時已暮色黃昏,我也去車站為他們送行。 

在車站入口處望著他們逐漸遠去的身影揮手惜別,再見吧,朋友們,祝福你們一路平安,也祝福你們在莫高窟的參觀與考察過程中,有更多更大的收穫!

 

蘭州--董玉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鹿野苑藝文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