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艋舺龍山寺   

艋舺(今萬華)是台北市開發最早的地方,龍山寺是台北第一名剎,也是當地居民信仰、文化活動的中心。早年漢人前來臺灣開墾,須經過危險的臺灣海峽,及本地蠻煙瘴癘之地,俗諺「三在六亡一回頭」,環境十分險惡,為求神佑,多攜帶家鄉廟宇香火,以為庇護。清雍正初年(1723),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地搭建茅屋數棟,販賣蕃薯為生,當時平埔族人係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農產品與漢人交易,平埔族人稱獨木舟為艋舺,此為艋舺地名之由來。

據說以前有一個人把佩帶的觀音菩薩香火,遺掛在一棵大榕樹上,到了夜晚竟然發出光芒。更奇怪的是有求必應,非常靈驗。清乾隆三年( 1738) ,三邑人士乃合資在那個地方興建龍山寺,並恭請家鄉晉江安海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來此奉祀。從西元一七三八年(清乾隆三年)開始,到一七四O年落成。第一次重修,嘉慶十九年(西元1814年)六 月五日,龍山寺建築毀於一場地震,第二次重修,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遭到颱風肆虐,山牆略有崩損再度整修。第三次重修,即民國八年時,棟樑皆遭蠹蝕之害,情況危岌,於西元1920年元月十八日正式動工,至四年後的三月十二日落成。二百多年來,龍山寺經過多次的修建,整個結構是完整「回」字形,在傳統的寺廟建築中,是一種非常尊貴的佈局。

龍山寺的面積一仟八佰多坪,坐北朝南,為三進四合院之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物。自中軸由外而內,依續是山門、廟埕、前殿、中庭、大殿、後庭、後殿,兩旁有左右護院,又稱左右護龍或東廂西廂,上有鐘鼓樓。廟埕的左右兩邊設有淨心瀑布與噴泉水池,布局方正莊嚴。 
    龍山寺特別邀請『大木匠師』王益順細心規劃,他是福建最傑出的寺廟建築師。並有『木刻家』楊秀興等與『石頭雕刻家』蔣細來、辛阿救、莊得發等,營建出台灣最莊嚴華美的寺廟。艋舺龍山寺結合清代,日據與光復後的寺廟藝術,是台灣最華麗的廟宇。裝飾題材取吉祥寓意,古時教育不普及,百姓識字不多,匠師以雕刻、剪黏、彩繪等,呈現歷史傳說、忠孝節義的故事。演戲酬謝神明,教化百姓。  

**山門又稱牌樓,係四柱三間歇山重簷式建築,門柱上刻有孫科所撰「龍象為佛門法力表徵杯度錫飛救世共宏菩薩願,山川萃員嶠人文盛美風淳俗厚化民深體聖賢心」石刻。

**廟埕鋪面,由長條花崗岩鋪成,石材取自當年移民渡海來台時,壓穩船艙用的「壓艙石」**淨心瀑布,意指入廟門鼻聞桂花香,耳聽流水聲,心境自然平靜下來,再參香禮佛,以表虔誠之心,此建築於 1996 年完工。  

**前殿立面開間:開間是兩個可承重的柱子或牆身之間的距離。三川殿有五開間、龍虎廳各三開間,前殿總共十一開間,與一般五或七開間相較,是罕見的堂皇氣派。

**三川殿屋頂稱為「歇山」式。正脊裝飾以「剪粘」技法做成「雙龍護珠」。剪粘是以鉛線作骨、灰泥塑形,再剪下色彩鮮艷的陶片或玻璃片,黏在外表而成。內容為「八仙過海」。

**三川門為寺廟最重要的門,平時不供善男信女們進出,只有迎神賽會或有達官貴人蒞臨時打開表示隆重迎接之意,由於做為門面,都可顯出匠師的功力與用心。   

**中門對聯:「龍舸度迷津發大慈雲只要眾生回首,山門開覺路入歡喜地更進十住安心」。由康有為所書,首字嵌入廟名(冠首詩),並表達出佛寺渡人的特色。

**銅鑄龍柱:是全台唯一的銅鑄龍柱,龍身朝下,龍頭碰到底部海浪又扭身昂首,力道十足。柱身上還有許多表情生動的「封神榜」人物,是難得的傑作,係洪坤福和李祿星作品。

**抱鼓石:以青斗石雕成穩定門柱的構件,為鼓破龍出雕刻法,左為「蒼龍教子」,右為「雙龍搶珠」,頗教育意義,下方雕有文官手持「旗、球、戟、磬」,表達「祈求吉慶」的心願,石鼓後雕刻「馬上見喜」,「封侯受祿」,讓您進廟門,滿載而歸。
**正面牆堵分頂堵、身堵、腰堵、裙堵、櫃台腳,由花崗石與青斗石混合鑿組構而成,圖象生動型柔美,故事多出自三國演義和封神榜,並加以中國吉祥圖案裝飾,美不勝收,表現石雕各種藝術,舉凡線雕、透雕、浮雕、陰雕等作品,門壁樑柱極盡精雕細琢之美。   

**石雕窗:內容取材自三國演義,以透雕法「內枝外葉」雕成。左窗由上到下的故事分別是:古城會、孫權決計破曹操、許褚裸身戰馬超,右窗亦有劉備赴甘露寺的故事。

**腰堵石雕:石雕窗下一幅窄窄的石雕,位置約在腰間,稱腰堵。這是以深浮雕法「剔地起突」,刻出博古架及花瓶等書房擺設,象徵平安吉祥。

**麒麟堵:麒麟是仁獸一邊跑一邊回望,顧盼留情,十分可愛。鳳凰、牡丹、麒麟象徵太平盛世、吉祥和瑞。麒麟能趨吉避邪。龍首、麋身、牛尾、馬足。  

**網目斗栱:斗呈方或圓形,栱呈長條狀。網目斗栱是每兩組斗栱呈45度搭接,連成一片用來支撐屋頂,綿密如網、華麗耀眼有防震作用,是台灣寺廟首次出現的做法。

**樑枋彩繪:樑與枋都是簷下用來支撐屋頂的長條狀木材,常繪有濃麗的彩繪,題材以歷史故事或花鳥山水為主。(太白醉酒,王羲之愛鵝)

**木雕:除了有承重功能的樑枋、斗栱、吊筒等不可深雕,其它簷下木雕都極盡雕琢之能事,人物造型十分生動有趣。

**吊筒與豎材:吊筒又稱垂花,可支撐簷樑,常雕成吊籃或垂花;豎材位於吊筒外側,可遮飾榫接處,此處雕成「老子騎牛、麻姑獻壽」。  

**八卦竹節窗:窗框為八卦形,窗櫺用石雕成竹節,並附有花卉。八卦代表吉祥,竹節代表平安(竹報平安),窗戶四週雕有四隻蝴蝶,「蝴」諧音「福」,「蝶」諧音「耋」,八十歲的長者稱耋,表示長壽之意。(七十歲的長者稱耄)

**龍門石雕窗:螭虎團成的香爐中雕刻著戲曲故事,頗得「爐裡乾坤」妙趣。香爐四周刻有仙童騎鶴,手執圓球或令旗,亦為「祈求吉慶」之意,此處雕刻戲曲「繡襦記」中李亞仙。

**櫃台腳:又稱「地牛」,即牆身底部的收頭,一般多雕成螭虎圖形,這裡雕成雙鯉魚,象徵「鯉魚躍龍門」,十分生動。  

**龍門書卷石階:入口處的石階,做成向外打開的書卷形,含有歡迎訪客的意思,造型引人入勝。

**龍門對看堵石雕:左右相對的牆,稱對看堵,這裡以線雕法「水磨沈花」雕成,線條向內凹沈,圖案呈面狀卻仍有凹凸立體感。這裡邊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另一邊是「樵夫繫鞋」。動作逼真而有美感,是極上乘的作品。

**前殿內門神:三川門上有六尊護法門神,中間是哼哈二將(金剛力士)哼將,青臉,乃那羅廷天界力士,手執金鋼杵,乾坤圈,立於門左;哈將,紅臉,為密遮金剛力士,手執金剛杵、定風珠,立於門右。民間亦有謂:哼將為鄭倫,哈將為陳奇。兩旁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持琵琶(調)、南方增長天王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赤龍)(),及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持寶傘()。四大天王手中各自法器,象徵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三川藻井:以不斷向中心集中的斗栱,交織成網狀的天花板,又叫「蜘蛛結網」。此藻井為八角形,斗栱滿佈彩繪,光燦奪目;承托藻井的象座及豎材,雕工精湛,十分可觀。

**後側龍柱:一對青斗石雕成的龍柱,龍身轉折盤繞、龍首氣勢雄健,是泉州溪底派匠師蔣細來的傑作,龍柱上彩繪金箔,顯示當時居民富裕的生活。

**觀音爐:中庭有一個大香爐,每日由義工擦拭得大放光明,爐上刻有四個荷蘭憨番抬爐。 

 

**中殿在昭和二十年(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全毀,戰後才修復。
**中殿屋頂形式:在有四面屋坡的屋頂上,再加一層屋頂,稱為「歇山重簷式」,是南方寺廟中最尊貴的作法。屋頂脊帶和飛簷由龍、鳳等吉祥動物造形,上層四個做成展翅飛起的鳳,下層四個做成昂首回望的龍,與飛鳳相對。裝飾以彩色玻璃瓷片剪粘和交趾陶,色彩瑰麗,堪稱台灣特有剪粘藝術之精華。

**中殿迴廊壁堵書法石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鹿野苑藝文學會 的頭像
    鹿野苑藝文學會

    鹿野苑藝文學會

    鹿野苑藝文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