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董玉祥教授來台演講 (1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寶 島 行 ——一次充滿友好與真情的臺灣之旅

應臺北市鹿野苑藝文學會吳文成會長與覺風佛教藝術基金會寬謙法師的邀請,我於今年228 4 29在臺灣參加了由鹿野苑藝文學會、覺風佛教藝術基金會、法鼓大學籌備處、龍山寺板橋文化廣場、華梵大學、生命電視臺等單位攜手合作舉辦的“絲綢之路石窟藝術系列講座”。

 

鹿野苑藝文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尊敬的鹿野苑藝文學會執行長吳 文成 先生和全體會友們:

大家好!

鹿野苑藝文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絲綢之路與石窟藝術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董玉祥

 絲綢是我國古代人民的偉大創造與發明,早在西元前三世紀,中國的絲綢已開始向西域等地遠銷。“絲綢之路”的這個概念一般地來說是以漢王朝都城長安出發向西行進,經過甘肅的隴西高原、河西走廊直達敦煌的陽關,玉門關後,再繼續延伸著昆侖山北麓和天山南麓分為兩道向西進發。

南路自敦煌起經樓蘭、若羌、於闐、莎車等地越過蔥嶺,進入大月氏到達伊朗,再往西行經條支(伊拉克)到大秦(古羅馬帝國地中海沿岸)。北路自敦煌出發,經高昌(吐魯番)、龜茲(庫車)、疏勒(哈什)越過蔥嶺到大宛(烏茲別克費爾幹那)、康居(烏茲別克撒馬爾罕),再往西經安息(波斯)至大秦等地。

鹿野苑藝文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永靖炳靈寺石窟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董玉祥

     炳靈寺石窟,位於甘肅省永靖縣西南約 4 0餘公里處,黃河北岸的小積石山大寺溝,是我國著名的石窟寺之一,窟群分上寺、下寺和洞溝等幾個單元,其中以下寺窟龕數目最多、開創歷史最久和內容最為豐富,是炳靈寺石窟的精華所在(圖)。下寺現存窟龕 1 8 4 個,造像近800尊,壁畫千餘平方米,造像中最高者達2 7 多,最小者不足20釐米,由於炳靈寺所在地的山體結構為白堊紀砂岩,岩石比較細膩,顆粒也小,比較適合於雕刻,故造像絕大多數為石雕,部分為石胎泥塑或泥塑。這裏千峰矗立,山勢雄奇,在萬峰環繞中宛如一座天然雕鑿的、輝煌壯麗的藝術宮殿(圖)。

據有關歷史文獻記載,炳靈寺最早稱“唐述窟”,唐代稱“靈岩寺”,炳靈寺稱謂的出現則在宋代之後而一直沿用至今,炳靈是藏語“強巴本朗”音譯的簡化,意為“十萬彌勒佛居住的地方”,類似漢語的“千佛洞”、“萬佛堂”之稱。

 有關炳靈寺最早的記載,當推北魏時期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唐代道世在其《法苑珠林》中也有所記載,兩則記載不僅生動地描述了炳靈寺周圍的壯麗自然風光,而且還記述了這裏當時的佛事活動和僧人們修行的狀況。

 永靖縣今屬甘肅省臨夏地區,臨夏舊稱河州,民國初年,先改為導河,後改臨夏,舊河州全境包括臨夏、永靖、廣河、和政等地,這裏山川交錯、河流縱橫,其形勢險要,向為中原,通往河西和川藏的交通要道,同時,這裏又常是多民族紛爭、融合和共同開發、共同生活的地區。這裏古屬西羌,秦代歸隴西郡,漢武帝征西羌後置枹罕縣,屬金城郡,東漢時歸為隴西郡,東晉成帝鹹和二年(西元 3 2 7 )前趙劉曜曾兵據枹罕,前秦符堅始置河州。西秦乞伏乾歸據此,稱“河南王”,乾歸死後,其子乞伏熾磐繼位,在他統治西秦的全盛時期(西元 4 1 2 4 2 7 年)的十餘年中,曾九次遷羌豪於枹罕,最後終以枹罕為國都。乞伏熾磐非常崇信和推廣佛法,並且還請西域和中土高僧入境修行和宣揚佛法,時有外國禪師曇摩毗,內地高僧玄高等著名法師都來此弘揚佛法,並奉其為國師,一時西秦境內佛法大盛。 1 9 6 2年,甘肅省文物工作隊在對炳靈寺進行第二次考察時,冒險登入現編號為 1 6 9的窟內發現的西秦建弘元年( 4 20年)的墨書造像銘文中,就有大禪師曇摩毗等高僧大德的畫像與姓名,充分地說明了西秦時期佛教的盛況,並為炳靈寺石窟的開創年代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根據炳靈寺石窟的窟龕造像與壁畫的特點,對炳靈寺石窟大致可分為西秦、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清等幾個不同的階段。

 西秦(西元 3 85- 4 3 1 年)

鹿野苑藝文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甘肅各地博物館收藏的佛教藝術珍品

    甘肅位於中國版圖的中心腹地,這裏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經歷了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從一片汪洋大海逐漸變成山區型高原而屹立於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交匯之處,地理環境神秘而又複雜。東與陝西相鄰,與中原、江南、東北相通;西與新疆接壤連通中亞、西亞、歐洲;南臨青海、四川,可通西藏、雲貴直達東南亞;北連寧夏、內蒙進而與歐洲草原及大漠相通,自古以來就為人們東來西往、南去北進的交通要道和絲綢之路東段的主幹道。漢唐期間,隨著陸路絲綢之路的不斷開發、暢通與佛教的傳入,在甘肅境內各地沿著絲綢之路主要重鎮佛教與佛教文化得以迅猛發展,不僅石窟寺遍佈全省,而且其他各種質地的佛教藝術作品也遍佈全省各地,現藏於甘肅各地博物館內的佛教藝術作品名目繁多,時代久遠,製作精良,充分的顯示出甘肅各地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與高度的藝術水準,現將甘肅各地館藏的部分佛教藝術作品按時代順序排列,給各位作一個概括的介紹,讓我們大家共用這些佛教藝術作品的魅力。

馬德惠石造像塔

鹿野苑藝文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印度到中國 佛教造像的產生與東傳

 甘肅省考古研究所  董玉祥

  佛教是當今世界上著名的三大宗教之一,它產生於西元前 65世紀時期的古代印度,其創始人為釋迦牟尼。相傳他是古代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Kapilavastu),即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特(Tilora-kot)淨飯王(?uddhodana)之子,名悉達多·喬答摩(Siddhartha·Gautama)。幼年時曾受過嚴格地婆羅門貴族教育。二十九歲時,因不滿人世間的痛苦、不平和厭倦奢侈的宮廷生活,毅然拋棄了王族生活出家修道,經過多年的苦修與磨練,使他明白了造成種種痛苦的根源與消滅痛苦的方法,進而創造了佛教哲理與學說而成為大徹大悟的覺者。悟道後的釋迦牟尼不辭辛勞,長途跋涉,曆遊古代印度各地宣揚佛法,又一度組織了適應佛教發展的僧團。由於釋迦牟尼所宣揚的佛教教義順應了古代奴隸主們的社會需求,因此,當他每到一處,都受到社會各界的敬仰與尊重並被尊稱為佛陀。80歲時,釋迦牟尼逝世於拘尼那城(Ku?inagari),釋迦逝世後,他的弟子們將他一生中的說教與活動進行了認真地整理並奉為經典,繼續向四面八方傳播與弘揚。

  古代印度的原始佛教基本上奉行無神論,也不主張偶像崇拜。佛陀滅度後被人們逐漸神化。為了能使佛教更好地宣揚與弘布,佛教又以藝術的手段作為傳播佛法的主要途徑,遂逐漸地產生了佛教造像。

    印度佛教藝術的產生與發展主要包括孔雀王朝,(西元前 3 2 3 1 85年)貴霜王朝,(西元 1 世紀— 3 20年)、笈多王朝,西元 3 1 9—約 7 世紀)三個時期的初創、興起與繁榮等幾個階段。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約在西元前2 7 22 3 1 年左右在位)不僅篤信和弘揚佛法,還在各地建立佛塔,並建造帶有標幟性紀念意義的石柱。其中最著名的則是出土於鹿野苑獅子柱頭,這是古代印度雕刻家們在本民族固有傳統雕刻技藝的基礎上,吸收了希臘、波斯等地的藝術成分的傑作,洋溢著印度雕刻技藝的精湛和充沛的活力。開創了佛教藝術的先河。柱頭之頂端雕刻出四隻一組背對背、頸脊相連和麵朝四方的雄獅,前肢挺立在扁鼓狀的圓形頂板上,頂板周圍刻一圈浮雕的飾帶,上刻獅子、大象、公牛和奔馬,每兩隻動物之間用法輪隔開,頂板下浮雕蓮瓣形柱飾。柱頂雄獅輪廓分明、對稱 均衡,沉穩而威猛,柱頭上所刻的各種動物形態逼真、肌肉飽滿、四肢強健,是古代印度的雕刻家們在印度本民族固有的傳統雕刻技藝的基礎上吸收了希臘、伊朗等地的藝術成分的“奇妙混合”的傑作,洋溢著古代印度雕刻技藝的精湛和鮮活的生命力。

   繼孔雀王朝之後的巽迦王朝和安達羅王朝(西元前 7 225)時期,直接繼承了孔雀王朝所創立的早期佛教藝術,又創建了巴呼特的雕刻和桑奇大塔。桑奇大塔以塔的雕刻聞名於世。窣堵婆圍欄上的佛傳與佛本生故事的構圖,在處理時空的關係上採用了在同一幅單獨的浮雕畫面上表現出同一個故事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的各個連續情節。

西元 1 世紀,居於西北印度的月氏族日益強大,建立了貴霜王朝。到其第三代王迦膩色迦王(約西元 7 8 1 4 4 )在位期間,佛法大盛,逐漸地開始了佛教造像。當時的教造像有位於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地區和中印度恒河流域的秣菟羅兩個支流,犍陀羅地區的佛教造像更多地吸收了希臘、羅馬和波斯的雕刻藝術精華,多數具有希臘人的面型和體魄及雕刻特點。秣菟羅的佛教造像則更具有印度本土的民族傳統風格。犍陀羅秣菟羅造像的產生揭開了古代印度佛教藝術的序幕,為印度佛教進一步的興盛與輝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些造像雖受到宗教儀軌的嚴格約束,但仍以真實的人為範模,其特點是面形長方略顯圓潤眉眼之間的距離較近,高額,眼眶較深,雙眼半睜視前下方,眉間有白毫,鼻樑高而直與眉脊相連,鼻翼較窄,嘴角輪廓顯著,嘴小唇薄,上多刻鬍鬚,圓形頭光,體態凝重,神情安詳,體現出佛陀崇高肅穆的神情,波浪狀的髮髻,通肩袈裟的質地厚重,自左肩向下輻射的衣紋細密而流暢。

鹿野苑藝文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鹿野苑敬邀 董玉祥 教授來台演講之殊勝因緣

 2010新春,台北市鹿野苑藝文學會秉持一貫之宗旨「推廣佛教藝術文化」,特於年初邀請大陸學者董玉祥教授來台,規劃為期兩個月的絲路佛教石窟巡迴演講。

20多年前,鹿野苑藝文學會創會會長吳文成老師,在參訪絲路甘肅行程中,結識了親歷參與或主持新疆、甘肅、陝西等地的石窟考察與研究工作,並曾發表過數篇重大研究成果論著的大陸學者——董玉祥教授。董教授出生於西元 1936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董教授年高德劭,一生實地進出勘察新疆克孜爾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慶陽北石窟寺、大同雲岡、洛陽龍門石窟,以及分布於河西走廊等大大小小佛教石窟,累積了非常豐富的佛教藝術涵養。

 

鹿野苑藝文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疆石窟藝術與克孜爾石窟中的佛本生故事畫

鹿野苑藝文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麥積奇峰秀 藝巧奪天工
麥積山石窟綜述--董玉祥 

    麥積山石窟,位於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東南 3 5公里,秦嶺山脈西端,層嶂疊翠、挺拔峻秀的小隴山風景區境內。周圍群山環抱中的麥積山,一峰突起,似鬼斧神工而成。因山峰形如民間麥垛,故稱“麥積山”。(圖 1 )窟龕開鑿在山崖之絕壁上,各窟龕之間以淩空架設的棧道相通,令人驚心眩目,(圖)“躡盡懸空萬仞梯,等閒身與白雲齊。簷前下視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麥積峰千丈,憑空欲上天”等歷代詩人形容麥積奇觀的絕句,是對這座險峻而壯觀的石窟的真實寫照。

鹿野苑藝文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敦煌莫高窟

敦煌位於甘肅省西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絲綢之路上的僧侶商賈及其他經濟、文化方面往來的使者等。由新疆南、北兩條絲路向東進入河西走廊後,首先到達敦煌。敦煌西部有陽關和玉門關,經玉門關可進入絲路北道,出陽關則到達絲路南道。它是絲綢之路上的邊陲大都會,也是絲綢之路上的經濟、文化的總匯和集散地。除它的地理位置重要而外,敦煌在漢唐期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方面所發揮的巨大作用也十分突出。

鹿野苑藝文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走進石窟   感悟佛教藝術的魅力

 

石窟又稱石窟寺,它是佛教寺院的一種特殊形式,最初起源於古代印度。原本它是佛祖釋迦牟尼及其弟子們修行坐禪的場所,因為多修鑿于深山崖壁中的石洞中,因而被稱為“石室”或“石窟”。

鹿野苑藝文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絲綢路上的石窟瑰寶——甘肅石窟藝術

 

 甘肅地處中國西北部的黃河上游,古代陸路絲綢之路的東段,地形狹長,東西綿延 1 6 00餘公里,猶如一條天然的走廊,是中原到西域、西域到達中原的門戶和咽喉之地。由於這裏正處於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交匯處與延伸帶,地貌多樣複雜、絢麗多姿,既有挺拔壯闊的高山和富饒美麗的平川,也有一望無際的戈壁和無垠豐美的草原,質樸綺麗的風光和豐富瑰麗的色彩,構成了千里隴原這塊古老的黃土地上豐富而獨具魅力的自然景觀。

鹿野苑藝文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董玉祥教授資歷

董玉祥 教授,蘭州市人,1936年生。1960年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歷史系,後隨北京大學 閻文儒 教授專攻石窟藝術考古,並隨其跑遍大江南北各地石窟進行考察與研究。1962年進入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至今。現為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該所資深研究員、教授,兼任中國敦煌學會理事、吐魯番學會理事,麥積山藝術研究會副會長、甘肅敦煌學會副會長及中國少林文化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 

鹿野苑藝文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預計來台期間:9931~ 4 25 

鹿野苑藝文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石窟藝術專家董玉祥教授來台演講

去年年中,參加鹿野苑藝文學會舉辦的西安敦煌佛教藝術之旅,參訪過程中,非常幸運能有年高德劭的 董玉祥 教授親自為我們講解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使得我們整個旅程在知識及心靈上都豐收滿滿,永生難忘。 

鹿野苑藝文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